范宽与李成,是北宋初并肩齐名的两大画家,由此形成以他们长期生活的关陕和齐鲁地域为界的两大画派。所谓“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宣和画谱》称:“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第一。”而明代董其昌则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谓“宋画第一”。实则齐鲁之地多旷野丘壑,烟林清旷,而关陕之地多高岭深涧,雄浑险峻,风貌相异,而两家以宋初成熟的水墨山水画技法,各以己意绘之,皆是旷世杰作。稍迟于他们的北宋画家王诜有独到的见解:看李成的画,“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看范宽的画,“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企壮雄逸,笔力老健”,“此两画,真一文一武耶”。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范宽传世之画,以《溪山行旅图》最著名,然而其《雪景寒林图》也别具风采,为其晚年之精品。图为绢本,由三幅绢拼接,纵139.5厘米,横160.3厘米,浅设色。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方形大轴,高远、平远、深远兼施,令人身入其景,目不暇接。图下水面宽阔,不勾细波纹,仅在近岸用稍深墨色湿笔横扫,显得水流宁静冷凝。岸上寒树密集,岩顶满布枝桠。巨石后村居屋舍隐现,一人在门口向外张望:好大的雪啊!坡后群山渐渐向上隆起,半山的密岭中有寺观显现,积雪的白色屋顶在灰色的雾霾中分外耀眼。一峰高耸,群山拱绕。坡上及山顶白雪皑皑,山谷中云雾迷茫,而远处,山峦起伏,雪峰苍莽,透出逼人的寒气。场景之恢宏,气势之磅礴,在宋画中也不多见。以雄强的墨笔勾寒树,枝桠尖利浓密,生机盎然。山石则以空灵的湿笔,由淡而浓,反复地连勾带皴、带擦、带点,浑然一体。细密的“点皴”(或谓之“豆瓣皴”、“雨点皴”,加短线皴),积成凝重厚实的山体,极富质感,而以墨色“留白”法烘染而成的白雪,则形成中国画雪景图独特的魅力。虽然自唐代王维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画雪景,但绘画技法之纯熟,画面场景之精致,《雪景寒林图》都让所有观赏的人倾倒。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然而,就是这幅精美无比的国宝,却差一点遭兵毁。这幅画在明末清初为天津的大盐商安仪周收藏。安死后,落入当时的直隶总督之手,于是将其进献于乾隆皇帝,藏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批文物珍宝被抢劫。几天后,在北京某旧书市,有一个英国兵在兜售一幅画轴。当时的工部右侍郎张翼酷爱收藏,正巧走过,不禁大吃一惊,画上的“乾隆之宝”方印赫然在目,断定是一宝物,便按其索价买了下来。回家仔细鉴别,深信乃传说中内府的名画,便秘藏不宣。他死后,其子张叔诚也珍爱文物。直到1981年,张叔诚垂垂老矣,便将毕生收藏捐献国家,《雪景寒林图》也就成了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张德宁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