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中国当代国画艺术正以多元化的面貌和积极的姿态呈现在国际市场上,并得到了国际藏家的追逐和认可。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已经成为国家形象的一张崭新名片,世界在认识国画的底蕴和价值,也在通过国画认识中国。近几年来,中国书画拍卖成交额从2001年的4.94亿人民币上升到2005年的99.83亿元,交易量从6848件增长到79463件。2006年全年,香港苏富比关于中国书画的拍卖额达到了2.25亿元人民币,苏富比中国书画秋拍交易额比春拍交易额增长幅度达到了22.8%,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市场对国画作品的关注度。传统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收藏投资基础,我们应该对此有着良好的市场预期。 作为超越国界的视觉艺术品,应该说,一个国家艺术作品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和它的市场价格是大体对应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没有价格的国画作品也难以体现它的国家形象。当代国画的定价机制是在市场调控下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其核心指向是定价话语权。国画不可能像一般商品那样由国家行政机构制定指导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有其遵循的一套法则,但是这套往往由他者决定的法则包含着太多的隐含背景和因素。当代国画在进入和应对国际市场时仍然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www.Artworld.cn 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和市场经验的先天不足,当代国画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国画的市场免疫力、耐受力和抵抗力仍然低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00年以来,全球艺术市场与金融投资市场间的关联度逐年提高,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在信息流和资金流都不对称的情况下,推动创作取向和审美趣味的操盘手往往是政治背景和金融资本,艺术品行情与其长期投资策略暗结珠胎。当中国的画家在自己的艺术履历上以参展所谓的国际大展次数而沾沾自喜时,艺术家的艺术操守和本土风格常常在投其所好的行为驱动下产生变异和突变。在受市场追捧的古代、现代传统国画名家作品的市场价格急剧上升、几欲探顶的同时,21世纪以来的几年间,当代国画市场的交易额和交易量也迅速攀升,在造就无数富翁的同时,也给当代国画市场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风险和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在文化层面,郎绍君先生认为“当代中国画正面临着被彻底异化的危机”。近年来关于中国画改革发展的极端例子并不罕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有人对国画笔精墨妙的品读感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当代中国画还要不要笔墨等近年来在中国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实际上就是这种危机的一个体现。 中国星翁艺苑 后现代艺术冲击着传统中国画的市场和生存空间,丑化国画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当代国画作品在西方趣味和意识形态的牵引下对传统的背离、对中国的“妖魔化”(1)将对国家文化安全产生强烈冲击;在经济层面,虽然国画市场一度整体完成了10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翻滚,但国画市场的动荡走势仍然比较明显,市场投机色彩浓重。市场是无情的,在国内艺术市场法律法规相对缺位的状况下,当代国画尤为需要深刻认识、严格遵循市场规律,要警惕国际资本推手造成的国画市场泡沫和急遽贬值的可能,避免落入最终套取中国人钱的资本陷阱。 国画的艺术表率作用和形象塑造的基础是国画家,而当代国画家缺乏自律意识和市场危机意识对国画的国际形象造成了影响。相对于油画而言,油画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收藏品种,其市场与收藏群体是全球性的,国画在世界艺术市场上的市场局限性仍很突出,尤为需要以艺术精神和艺术品格彰显艺术价值,从而得到市场认可。当下,虽然有国画家的作品每平方尺达到了几万乃至十余万元,但为数毕竟稀少,大多当代国画作品的市场价格仍然和油画无法抗衡,削弱了国画的国家形象。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当代国画作品数量严重泛滥,出现了市场的结构性过剩。从没有占据话语权的后起之秀到有一定水平和影响的名家,国画常常出现由创作到“生产”的转变,拍场投放量巨大,违背了艺术品以稀为贵的市场常识。笔者就曾多次遇到一些画商以几十元不等的价格来某些学院大量收购师生国画习作,进而投放市场的情况。这就导致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书画市场,每幅几十元到百余元人民币的国画作品比比皆是,甚至国内较有名气的国画家的作品也沦为餐饮场所的拍卖物,成为杯盏交斛间的作料和点缀。当代国画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廉价和低端的象征,应酬、应景之作对精品力作产生了巨大冲击,呈现出庸俗化、艳俗化的市场取向。艺术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是艺术品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的重要基础,粗制滥造只能毁了国画的市场前途。另一方面,造假之风是国画的一个顽疾,且不说古代和近现代国画作品,当代国画的赝品也屡见不鲜,出现了高智商高科技的造假手段,书画鉴定也有瑕疵的故意,导致市场买家顾虑重重,严重挫伤了市场信心。国画家自律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淡漠干扰了国画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使国画的国际艺术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国外“开始拒绝中国画”(2)。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当代中国画艺术市场定价机制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