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市场资讯 >

2013西泠春拍:《溪山佳景图》赏析兼谈王翚的“仿古”绘画

时间:2013-07-08 来源:全球艺术网专稿 作者:佚名    人浏览
2013西泠春拍:《溪山佳景图》赏析兼谈王翚的“仿古”绘画

“高云仰见出翠壁,飞影下接沧波流”,这是沈周咏叹虞山的诗句,常熟虞山是个文养深厚的地方,只丹青一脉,元有黄公望,而到了明末清初,又出了其时画名声满江左的人物,康熙皇帝御赐其“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奬,艺文巨擘王时敏、吴伟业等誉其为“画圣”,声誉之隆,历二百余年而不衰,此人便是王翚。 华艺美术世界网

中国星翁艺苑

王 翬(1632 ~1717)溪山佳景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05×39.5cm 华艺美术世界网

此《溪山佳景图》中所绘为一片闲逸的乡居景致,前方平原景色采用“三折式”构图,小洲蜿蜒,水草丰茂,弱柳依依,间置亭屋,或围以短篱,或筑台眺远,颇似文士们的别业草堂,屋中有人啓户读书,径下有童子耕牛,生活气息极为浓厚,一派江南水乡的生气。有岸柳低拂,风姿绰约,若向远处极目眺望,树木随之愈渐愈小,远岫云气零渺,也正合烟云供养的隐居情怀。王翚自题“帆樯柳外出,鸥鸟镜中飞”句,画面中景处一缕和风吹过,右岸正有一叶扁舟缓缓而出,而近景中两行鸥鸟飞过读书人的草堂,不知是否识得吟诵的诗篇,这两处点缀正是王翚久存胸中,而苦求不得的意境,此画一成,倒是觉出诗画间有几分会合之处。《溪山佳景图》布局繁密又不失疏朗,脉络盈足且清晰,用墨清润,皴法简逸,写出翠微杳霭,观之天真平淡,古趣荒荒。 www.Artworld.cn

此作颇似一幅实验性的绘画,集合了王翚以前诸家笔意,但只在似与不似之间,似离而合,似合而离。比如所仿米氏云山,以及仿倪云林的坡岸,风格入眼虽熟,却似是而非。究其个中原因,这必须要谈到王翚的“仿古”的绘画。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王翚的题跋中“摹”、“仿”、“临”、“师”、“拟”这些字眼较多出现,“向时人问途,总不若向古人探源”,他平生确实多“仿古”之作,在列者唐宋元明历朝画家有四十人以上,这或许是他探讨画学的基本途径,亦或许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王翚之时,真迹往往难以得见,有种种秘藏不宣的情况,而请高手临摹“秘本”便是退而求次的方法。仅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王翚便先后多次为师长友人做过临作,而他曾自己谈论起此卷的临摹经验,由最初的“为古人法度所束”,接着有了“弹丸脱手之势”,直至“信笔取之,不滞于思,不失于法”,甚至“可与之并传”。到此处为止,王翚的“仿古”已经游刃有余,开始变换出自家的面貌。事实上,王翚的仿古,名曰仿古,实则化古为新,他研摹诸家风格,曲尽其致,穷其精藴,画史上自王时敏起,对王翚的评语最多者便是一句“集大成”,他可将前人之法信手拈来,共冶一炉,而独辟生面。因为他的“仿古”并不旨在着眼于位置的经营与笔法的形似,而是思考古人如此作画的用心,一石一水,一点一拂其中的玄妙,得悉根本方能真正入古人堂奥,王翚的“仿古”是彻底的,最终以他独特的趣味别于古今。此《溪山佳景图》便是他兴会之时偶然得之,所谓意在笔外,参造化之趣,不必求工而流于刻意,通过“仿古”,王翚得以与古人把臂同游,他在创作中将诸家笔墨随意融合化用,得前人精髓,自家笔法亦在其中,却不为临古所掩盖,最后呈现出了上述“似与不似之间”的面目。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溪山佳景图》品相完好,为孙伯渊先生旧藏,并鉴定为王翚真迹。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作题跋,跋中将此作定为王翚晚年之作,善于“仿古”的王翚到了晚年,其臻于化境的融合技法及创新,恰如此图呈现给我们的那样绝妙。

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2013西泠春拍:《溪山佳景图》赏析兼谈王翚的“仿古”绘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