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范曾与郭庆祥官司案唤起文艺批评的尊严

时间:2011-04-22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子牛    人浏览
范曾与郭庆祥官司案唤起文艺批评的尊严

画家范曾与收藏家郭庆祥的名誉权官司开庭在即。孰赢孰输?再度引起公众和业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华艺美术世界网

提起打官司,旧时国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你说它是恐惧也好,厌恶也罢,反正是很少有人诉诸法律,争个是非曲直的。今日中国打官司者则越来越多,这标志着人们的法律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但是,这种法律公正意识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个经过反复才能渐次提高的过程。 www.Artworld.cn

像当下一些文化官司,就有个对界限的认识不清问题,如诽谤与批评的界限,再者亦牵涉到艺术的理论、政策与为人的道德修养、境界,不是某条笼统的法律条文便能圆满和妥善解决的。就范与郭的这场官司而言,其胜诉抑成败诉,它对中国美术评论乃至整个中国文艺评论、文艺创作会产生什么影响,是不少有识之士所为之关切的。因为,兹事体大,关乎到文艺发展的走向,断断不可等闲视之。 中国星翁艺苑

郭庆祥因发表《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被范曾“对号入座”,一怒之下告上法庭。范何以大动肝火,无外乎那篇文章对有些画家“流水线作业”,不讲求艺术品质、大量复制自己作品的现象所作的批评。那么,问题在于这种现象究竟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实的确如此。当下,程式化模式化的绘画作品还少吗?疏于艺术探索和创作、而是忙于争名逐利者还少吗?

copyright Artworld.cn

充斥着光鲜包装却不乏“文化垃圾”的美展、画廊还少吗?流风所及,连辗转于各个艺术院校报名、考试现场,听到和看到的,几乎都把艺考当成不过是一桩很划算的买卖,艺术也只是一种谋生手段、一个诱人的金饭碗;一些正修学业的美院学生亦急不可待地“闯市场”。如果我们的艺术院校里多的只是这样一些精于算计的脑袋,他们还能拥有艺术梦想吗?还能遵从艺术规律踏踏实实地研习和创作吗?还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吗? 中国星翁艺苑

“流水线作业”,不禁令人联想起排球术语“短、平、快”。这种似工厂车间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出来的“作品”,快则快矣,但对艺术本体的尊重和敬畏何在?审美价值何在?唯有制作,哪里还有什么创作?唯有蒙人赚钱的心思,哪里还有执著创新的艺术追求?这般投机取巧为真正的艺术家所不齿。 www.Artworld.cn

北宋文学家苏轼就唐朝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曾说过一句名言,“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道出了创新意识之于艺术家的重要。几乎每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功,都不是投机可以奏效的,都需要长久的浸润和熏染,需要用生命与心灵去体验与感悟,潜心于审美性的文化创造之中,所谓“十年磨一剑”。而这恰恰是急功近利的“流水线作业”者所不可能企及的目标。我不否认“流水线作业”出来的玩意儿,经炒作之后会获取不菲的收入,赚得盆丰钵满,但毕竟市场上某个阶段的价格与价值并不划等号,终归还是行之不远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流水线作业”现象的产生与我们当下的文艺批评绵软乏力不无关系。文学艺术的发展能否保持健康良性的态势,文艺创作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文艺批评攸关系之。而现在文艺批评的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称美术批评处于“死水微澜没有学术争鸣的温吞水状态”,我以为是切中肯綮的。君不见,不痛不痒、溢美隐恶的评论,比比皆是,“有的艺术批评更是被金钱和利益‘绑架’,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像是个“跟班儿”的。批评家成了表扬家,极尽能事地唱赞歌,甘做“吹鼓手”,而生怕得罪了谁,以至于对咄咄之怪事居然鲜有人以为怪。 华艺美术世界网

由此看来,批评的环境若继续恶化下去,追求高品位艺术境界的艺术精英必将日渐稀少。惟其如此,像郭庆祥这种有文化担当之责、敢于“亮剑”、针砭时弊的批评家方愈显难能可贵。真正有力量的批评,就应当表现为对文坛正义的维护,对偏离文艺发展正确方向的错误取向的匡正。“眼里不揉沙子”,哪怕是面对“大师”也照样“口无遮拦”地直言,这是对文艺批评基本功能和效用的坚守。文艺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也恰恰就在于这样的坚守。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文化的规训力量来自有根有据有见解的深度批评。其实,批评即创造,批评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动力,而且批评本身就是创造性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唯有观点鲜明、是非明确的批评,唯有“逆耳忠言”,才能使人警醒,才能助推文艺创作向前发展。真正有艺术信仰、不负丹青的画家,面对批评当虚己以听、反躬自省,这不只是个人胸襟、气量、境界的事儿,也关系到营造一个开展正常文艺批评的良好环境的问题。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范曾与郭庆祥对薄公堂,若能在法庭的公平秤上使是非曲直得以明确,那么,这场官司对文坛正义的伸张,对丑恶现象的抵制,当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追求真善美境界者便可能成了灯火阑珊处的踽踽独行者,那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是当代文学艺术深入骨髓的悲哀。“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及时的振聋发聩的文艺批评必将重获尊严,展示出应有的力量,而那些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也必将于滚滚红尘中彰显其生命力,经得起恒久时间的检验。 copyright Artworld.cn

艺术批评真话能说到什么程度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范曾向郭庆祥发难,要求郭庆祥赔偿其名誉及精神损失费500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但这块石头和它激起的浪放在一个比较长远的环境中看,有它非同小可的积极意义。 华艺美术世界网

长久以来,我们的美术评论都只听得到好话,听不到坏话,但事实上,美术作品真的如它的评论那样,只有如何精妙、如何突破、如何传承,而没有半点瑕疵吗?瑕疵当然是有的,再大的大师也难免,只是我们没有谈论瑕疵的氛围。

www.Artworld.cn

有人说,假如画展上有架神奇机器,能把参加开幕式各位嘉宾心底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恐怕是要吓死办展画家的。当然,这想法没必要成为现实,因为艺术毕竟带有极大的主观性,评价艺术作品,不可能完全客观。

copyright Artworld.cn

对于画的好坏,我们要放在历史和现实两个坐标上进行评价,即便这样,我们仍难免带着主观好恶和客观限制,所以艺术家大多要在身后才能评价到位,而美术史往往隔几十年便会刷新改写一次;对于美术评论的优劣,我们的判断标准更简单到只有一句话——这个评论者是否说真话。

www.Artworld.cn

因为有一个郭庆祥,美术界热闹了许多,他喜欢针砭艺术家、艺术作品,有时候用词比较直接,这样的人在美术界太稀罕,所以每一次都闹得动静很大。不过,这 一次的特别之处是发生了评论和被评论者的互动,以往的互动往往是对骂,骂到最后双方都得到了眼球效应,但这一次的互动是直接上法庭,涉及金额数百万元,所 以这一次意义非凡。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意义之一,美术评论到底能批评到什么程度,之前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所以长期以来好话满天飞,而坏话付诸阙如,现在好了,发生了经典案例。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范曾与郭庆祥官司案唤起文艺批评的尊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