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微博上又有很所人开始讨论绘画的死亡问题,就拿出之前没有发布的一篇博文稍作了修稿,与大家共勉,谈论这个话题其实很复杂,足可以写成一本书,所以这里我都是些“泛泛”而谈。 www.Artworld.cn 我想,谈这个问题,首先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绘画,或者说什么样的画才配称得上“绘画”,这就得追根溯源,寻找并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往上能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彩陶,但现在不用跑题太远,直接到正史吧,也就是探讨广义论的绘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图画、涂抹。 copyright Artworld.cn 维基百科关于绘画定义: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能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得越真实,技术越高超。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绘画在艺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行为。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drawing)、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表现出从事者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照相技术发明前,绘画的内在形态还是以模仿和描绘客观对象为主,重视比例透视 解剖结构等,是对形体、空间和质感的逼真模仿,属再现性艺术,在内容上也以叙事为主,服务于宗教和祭祀活动。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随着技术进步和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将绘画的唯一性和“灵晕”抹去,“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意义,绘画的主客一体性崩溃,本真性的判断标准坍塌,艺术的功能发生了逆转,绘画从仪式中被解救,其叙事功能、叙事结构让位更有效率和可信度的影像,也就有了绘画的首次“死亡”之说。(保罗·德拉罗什1839年在达盖尔发明摄影时宣布绘画已死)。古典绘画严谨的构图、透视、造型和用光、用色,本身就需要借助模特与道具摹拟场景,这又正好是摄影的对象,是摄影的专长,摄影的取代是再合适不过了。事实上照相技术的发明也是这些老大师辅助画画的衍生品,由一种小孔光学成像的盒子演变而来。 华艺美术世界网 也就是说,绘画的首次“死亡”,是有针对性的、有具体的背景原因,是相对于古典绘画这个体系而言。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画家被迫寻新出路,绘画开始了自救。 华艺美术世界网 印象派就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因为当时物理学上光谱的发现,用光谱分析色彩技巧,使得艺术家的表现方式从色彩调和发展到了视觉调和,一些画家摈弃了传统的古典法则,甩掉了古典体系中严谨的光影造型和形体结构的束缚,重视和突出色彩的价值,注重光与色的表达,注重瞬间感受。虽然印象派与传统绘画有些不一样,但画家注重的还是对象的真实性、再现性,所以印象派还是归类于传统绘画。 中国星翁艺苑 但绘画从此被解放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派生出更多的流派和主义,点彩、立体、野兽、表现、抽象、行动、抽表、照相写实、大色域、光效应、等等,就不一一赘述。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画鉴赏家有时已经说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一定能说出是谁画的。每个画家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画家风格不同,也有不同的价值。 www.Artworld.cn 绘画领域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步入到现代主义阶段。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这些探索伴随着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共同完成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的转换。我们可以看出,绘画是伴随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随着人类意识的提高,绘画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展,逐渐完善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 华艺美术世界网
立体画派是从后印象派塞尚作品那里受到启发,将其平面的几何构成性提取出来,并用这些单纯的几何形为要素,略施明暗,构成严密的平面性和色彩井然的整体画面。他们发明了不用明暗造型法也能绘出有立体悬浮空间的绘画,立体主义摈弃了传统绘画的具体形象和传统绘画的那种叙事功能。立体派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质疑绘画本身的,即提出了“绘画的本质无非就是在二维的表面制造三维的假象”这一观念,因此早期的立体画派探索属于观念绘画艺术的范畴。所以业可以说毕加索等人的综合立体主义是徒有虚名,他们只是误读了意图,其绘画探索仍然是以叙事和视觉为主导,是些夸张、变形、扭曲的装饰画,他的成功只是商业造星的产物而已。题外话,我们艺术圈的艳俗f4神话,也属这种情况,他们早期利用民间艳俗方式瓦解了在特定阶段官方和学院体制所主导下的传统国画与苏派格局,是有贡献的,但对绘画本身并没有实质贡献,尤其现在堕落在传统的视觉语言符号里不断经营生产,成为批量的漫画行活。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然而,到这个阶段为止,这些努力仍然没有脱离视觉的主导性,艺术的主客一体性,依旧遭到了一些批评家和画家的不断质疑和追问。那么艺术的观念和概念为什么这么重要,以后会单独讲到。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马格利特1929年在画布上精确地画了个烟斗,并写上字“这不是一个烟斗”,这确实不是个真烟斗,只是个烟斗的视觉假象,他首开画面荒诞感和视错觉,搞脑筋急转弯,以荒诞刺激观众顿悟,来思考绘画的本质所在,之所以用烟斗做形象,是隐喻思考吧!这种摆脱了视觉依赖,依靠思维的、关于绘画本质追问的艺术就是早期的观念绘画,也终于使绘画摆脱了视觉物质性占主导位置的束缚。进入到非物质化的观念领域。 copyright Artworld.cn
也说明西方的绘画理念进程并非线性发展而来,是多头并进,进退反复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早期立体画派,虽然进入了观念领域但并不彻底,他们无法解决色彩的问题,色彩的运用仍然是主观的产物,蒙徳里安意识到了这点,同时也关注到绘画的边界问题,他继续追问,以横平竖直的黑色直线分割画面,用相对客观的三原色和黑白灰中性色来平涂画布,他的艺术观念来自“无论立体派如何在二维的表面制造三维效果,其本质上都是在限定框内的平涂过程而已”,非常的具体,因此有人把他的绘画定义为具体艺术,而我们的美术教育把他归为抽象派画家,是从图式角度定性,这种标签方式也很有问题。他的画面虽然属冷抽象,但他本意上关注的还是绘画本身的观念问题。 中国星翁艺苑 斯特拉与丰塔那,干脆凿穿划开了蒙徳里安的薄而平坦的画布,绘画对象变成了即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或者即不是平面也非立体的,我们再无法区分判断,他的艺术观念呈现的是针对绘画对象的悖论关系。 华艺美术世界网 斯特拉从蒙徳里安那里还意识到了绘画边界问题,展开追问,由图案方式决定画幅形式,绘画图底关系被打破,成就了绘画的物体性,绘画物体最终站在了绘画与雕塑的交界边缘。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劳申伯格擦掉了德库宁那里买来的素描,成为白纸,追问绘画不仅是添加的行为,“去画”的过程也成为绘画本身。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罗伯特·莱曼只有笔触的白画,画面就是表面,光滑自足的物,意识受挫,人与物不再纠葛,语言不在再侵染画面,各自一端自明存在,莱因哈特的全黑画、丹尼尔·不伦的条状绘画标志着内部枯竭的最后阶段,绘画在内容上也被逼入绝境。这种进步最后以架上绘画的毁灭、绘画与单纯墙壁的差异的消解为结束。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而行动画派另辟蹊径,绕过内容,注重体验过程,用过程、体验和偶发来代替内容结果,绘画行为成为最终目的,以此质疑绘画的视觉物质性和意义表达。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就此,针对前现代绘画,现代主义绘画进入了“非绘画”甚至“反绘画”的不归之路。格林伯格也将此阶段称之为“纯绘画”,是针对绘画的平面本质而言,尽管他把绘画的本质死板地等同于画面的平面性,这种美学中艺术从让画面可信的“幻觉”阶段,转向艺术可触摸的物质属性,西方艺术史被称为格林伯格情节,在此,绘画的物理属性---形状、颜料、平面的画面等都变成了绘画作为艺术的必然本质,这也是他的关于绘画的物质主义美学。它是针对另一个情节,瓦萨里情节的,瓦萨里把艺术建构为再现的,逼真模仿自然的,是为了更好地征服视觉表象这一层面。格林伯格把现代主义绘画推向一个顶峰,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这类艺术家把绘画理解为个体行动在画布上所留下的痕迹,将个体的情感、情绪、思想、精神融为一体,通过画笔和色彩倾泻在画布上,画人合一,而且非常符合美国之精神-----那种强调自由和个人价值的英雄主义。因此“抽表”一度成为美国艺术的精英主流。“艺术之都”也从法国的巴黎转移到美国的纽约。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在质疑中存在的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