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用经济学的原理来揭秘当代艺术品动辄天价

时间:2011-07-0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佚名    人浏览
用经济学的原理来揭秘当代艺术品动辄天价

拍卖是奴隶市场、交易所、剧院及妓院的诡异组合。在这种结合投机买卖、猜疑算计以及夺宝游戏的稀有娱乐中,一个孤立的社会阶级上演着高度结构化的仪式,消费行为及上流社会的规范在众目睽睽下被大肆操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拍卖是剧场和赌场参半的行业。”一位苏富比的老板曾如是说。 www.Artworld.cn

《身价四亿的鲨鱼》(以下简称《鲨鱼》)有一个副标题:当代艺术打造的财富传奇。四亿是台币,折合人民币不到一亿。此书英文原名为:THE $12 MILLION STUFFED SHARK: THE CURIOUS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直译似乎是:一千两百万美元的剥制鲨鱼:当代艺术的怪诞经济学。Curious一词在这里含有稀奇、荒谬、难以理解的意思。 中国星翁艺苑

1991年,年仅二十六岁的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接受广告大佬、收藏家沙奇(Charles Saatchi)两万五千英镑资助,负责制作一件鲨鱼作品。赫斯特大学期间曾经在太平间打工,可谓“老于此道”,他随即打电话给澳洲海岸邮局,委托征购鲨鱼。赫斯特花费四千英镑买到一条十五英尺长的虎鲨,用冰块包装运到伦敦又费两千英镑,并指导技师将鲨鱼用福尔马林浸泡在一个巨型的玻璃水族箱中,这样就成了一件“雕塑品”。作品的名字创意十足《生者心目中无谓之死亡恐惧》。鬼才沙奇总共用五万英镑买下这件“雕塑”,在当时成为笑柄,报章嘲笑他“五万英镑买条鱼,恕不奉送薯条”。结果,十四年以后的2005年,经过名牌画商(高古轩)和品牌拍卖公司(苏富比)的兜售,鲨鱼以惊人的一千两百万美元卖出。媒体不但再次大跌眼镜,梵高老师要是在世,估计要吐十次血呢。 www.Artworld.cn

这就是本书的开场。作者唐·汤普森(Don Thompson)是一位经济学家、商学教授,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哈佛商学院与多伦多约克大学书利克学院(Schulich School, York University)。2005年,他因受畅销书《苹果橘子经济学》(Freakonomics)的启发,萌生撰写《鲨鱼》的念头,试图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当代艺术品动辄天价的背后原因。

华艺美术世界网

说来惭愧,我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英国佳士得(Christie"s,又译克里斯蒂)拍卖公司工作五年,期间也学到不少东西,后来又在相关圈子混迹。但一直待得拜读此书后,拍卖圈的许多疑窦,当代艺术的价格操纵方式,乃至种种运作花招和潜规则,方始感觉豁然开朗。 中国星翁艺苑

为了撰写本书,作者花费两三年的时间遍访圈内高人,得到许多画商、拍卖公司专员、其他艺术界人士以及各领域前高层主管的热心协助和鼓励,获取非常直接的内幕消息,许多八卦真是爆料。当然他也有碰壁的时候,少数画商拒绝回应他的问题。同时,他仔细搜罗二手材料,尤其在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充分显示出一个经济学家的擅长。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作者自称本书“旨在成为一场当代艺术市场的深度游记,而非学术参考书”。故而写得浅显易懂,趣味盎然,一点不泛书酸、掉书袋。这也是我花两个晚上,几乎一口气读完的原因。全书分二十三个章节,从鲨鱼这件天价艺术品的拍卖,引出当代艺术市场这一生态圈,或者说是“食物链”的方方面面。

www.Artworld.cn

“在当代艺术界,如果你不是知名品牌,就什么都不是。”作者首先探讨了当代艺术的品牌效应及收藏家们对藏品安全感的强调,这就是众多收藏家光顾名牌画商,到名牌拍卖公司竞投,参观名牌博览会,追逐名牌艺术家的根本原因。“品牌塑造是企业、顾客以及媒体,经过长时间共同创造出来的整体经验值,而巧妙的市场行销和公关都是强化此一经验值的手段。”“品牌权威常能取代(或加持)客户自己的美学判断。”“有钱人真正想要的,是经济学者所谓的"地位财"(positional goods)可以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真正富有的东西。”

华艺美术世界网

当然,拍卖会作为市场的核心主轴,书里的着墨尤多。作者以夹叙夹议的笔调讲述了名牌拍卖会夜场的光鲜表象及其幕后残酷竞争的实质,拍卖公司之间苏富比和佳士得为了重要拍品如罗思科(Mark Rothko)作品拍卖权的争夺,双方行使的保证金价格战,以及全方位的行销策略等等。艺术记者凯莉说:“大型拍卖公司的手段包括喝酒、吃饭、博感情、电话拜访、估价、贷款、价格担保、印制单件作品目录、雇用委托人的子女等等。”具体地看还远远不止这些。

华艺美术世界网

为了争取重要拍品上拍,拍卖行竞相给出优厚的价格担保,甚至倒贴佣金也愿意。2004年,有一个惠特尼收藏品拍卖,里面有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两大公司为此大打价格战,开始是佳士得爽快答应减免委托佣金,而苏富比不但砍了自己的佣金,还答应奉送极高比例的买家佣金,并承诺在全球几个大报上刊登四页全彩广告。到最后,这套收藏在苏富比拍出两亿美元,光《拿烟斗的男孩》就在当时创下一亿零四百万美元的拍卖纪录。一场拍卖下来,苏富比的利润恐怕有限(搞不好还赔钱),但得到极大的宣传和声誉,而且带动同场拍卖的其他艺术品价格上扬,大家都来搭顺风车,一流买家云集,所以总体的利润还是非常丰厚的。而1997年,为争取著名的甘兹(Victor Ganz)夫妇收藏品,面对凡事干预的委托家属,佳士得真是达到卑躬屈膝的地步,几乎什么条件都答应,甚至答应买下甘兹在纽约的公寓(后来以低价转卖出去,赔了不少钱)。要不是最后这批收藏品成功拍卖,佳士得为此砸下去的几千万美元就打水漂了。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时任佳士得全球总裁戴维治(Christopher Davidge)的非凡魄力,就是他的前瞻眼光和雄才大略,使佳士得早在1994年就进入大陆,抢滩上海。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用经济学的原理来揭秘当代艺术品动辄天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