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墓
(作者)孙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苏州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唐伯虎的。他名寅,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所作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造诣,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的祖籍是晋昌(今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山西人是很会做生意的,所以到了唐寅曾祖父时,开始来到苏州经商。到唐寅父亲唐广德时,就在皋桥附近市口,开了一家酒食店,生意很好,日子也过得不错。唐伯虎从小就出生在这里,他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时参加秀才考试,中第一名案首。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一心想中状元荣宗耀祖时,却不料牵连科场冤狱,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这时,他仍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画为生。他白天作画,晚上读书、喝酒。他家颇富藏书,文徵明曾有诗道:“君家在皋桥,喧阗闹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这是唐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www.Artworld.cn
唐寅久居闹市,嫌过于喧杂。弘治18年(1505)36岁时,有一天,他来到城北桃花坞散步,这里原是宋代章某的别墅所在,虽已破败,但仍有土山、池沼,风景不俗,且环境十分幽静,唐寅决定在此筑室居住。回来后立即写信给在北京做官的徐祯卿说:愿把一部分藏书出让,以聚筑室之款。谁知徐正因事降级,处在“正逢天子失颜色,夺俸经时无酒钱”的窘境之中,故无力相助。后来经过两年努力作画,唐寅才筹足了钱,建成了他的新居,这就是有名的“桃花庵”别业。园内四周围以短墙,中间筑有茅屋和亭榭,取名为“学圃堂”、“梦墨亭”、“六如阁”、“蛱蝶斋”等。在池塘中满栽荷莲,又辟庭前半亩多地,各植牡丹花。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在他所作《桃花坞》一诗中,有过这样的描述:“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但逢到阴晦天气,在凄清冷落的氛围中,他看到地上落英满布,联系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怅然不已。无奈弯腰拾起地上的落红,装进一个锦囊之中,埋葬在药栏东畔。为此又陆续写了一百多首《落花诗》,抒发了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情绪。据有人考证,《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就是依此作为蓝本的。 中国星翁艺苑 ![]() 根据《苏州府志》和《百城烟水》等书记载:到了清代初年,桃花庵尚存部分建筑。顺治间,名医沈明生徙苏得此宅,构亭台,植竹木,池沼叫长宁池,内植荷花,岸夹芙蓉,并跨塘建一亭,取名“蓉镜亭”。当时莫俨高曾写有《送明生先生迁六如别业》一诗:“六如泼墨狂歌处,桃树无多潭水秋;之子移家当胜地,一楼八咏继风流。”到了乾隆年间,有僧禅林、道心,又就其地改建为宝华庵,古庵至今犹存。 中国星翁艺苑 在靠近苏州林机厂南侧一隅的西大营门,尚能找到石栏围绕的“双荷花池”,唐寅故居宝华庵(又名玉涵堂),即在池的北侧。现有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南向,大致可分为两路两进房屋。西路头进为一水阁,临池而建,颇具风致特色。面阔五间,计15.4米,进深9米,硬山顶,船蓬轩,圆作梁架。第二进为殿堂,清静幽深。在水阁东侧有石板小桥跨池,以通出入。池畔绿树荫翳,宛转鸟语,醉人花香,环境清雅绝俗。春秋佳日,来此凭吊、寻踏者络绎不绝。 中国星翁艺苑 华艺美术世界网 ![]() www.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唐 寅(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