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1593一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明末诸暨(今属浙江)人。幼年喜绘画,师蓝瑛,及长求学刘宗同,补生员后,屡试不中,至北京捐为国子监生。相传他四岁那一年,住在订亲的岳父家,房间刚刚粉刷完,四壁洁白,岳父离家时,对家僮说:“小心不要弄脏了刚粉刷的房子。”过了一会,洪绶走进房间,对家僮说:“你怎么还不去吃饭呢?”僮仆走后,他就在粉壁上画了一个拱手而立的关羽像,有九尺高,家僮回来看到吓得号陶大哭。岳父闻声赶来,一眼见了,疑为真的关羽,慌忙下跪,顶礼膜拜,并从此把这间房子作为专门供奉的地方。此虽传说,亦颇有趣味。 www.Artworld.cn 更可喜的是,这位“神童”,非常虚心,有一次,他被杭州府学里宋代李公麟画的72贤石刻吸引住了,就闭门画了十天,临了个副本,人们都认为他画得很像。后又去画了十天,人们却认为不很像了。洪绶很高兴,因为他认识到,光临摹不是目的,能创新,才是自己的路。陈洪绶在科场虽不得意,但在绘画上却“艺日精而名日盛”。崇帧年间,被召入宫,任舍人,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饱览宫廷名画。以后看到明朝政治腐败,于明亡的前一年,毅然离京,返回故乡。明亡后,一度削发为僧,避乱云门寺。为了生计,在绍兴、杭州,卖画糊口,这是他一生创作最盛时期。他虽然穷困潦倒,却对金钱看得很轻,对豪强权贵“虽千金不为动笔”(周亮工《读画录》)。但能济贫。无论小夫稚子,还是歌妓老卒,他都乐于作画相送。有一次,一个老兵请他喝酒,要他作画题诗,他慨然应允。他去世前的秋天,朋友戴茂齐送他一幅文徵明的花鸟画,一个朋友因儿子生病,他就把画抵押一些钱,给朋友儿子做药费;自己画了“博古叶子”,回赠给戴茂齐。陈洪缓的画作常采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内在的生命力。如画古梅,树干淡而粗,分枝浓而细,有力地衬托出古梅的特质;画荷花,荷叶画得近乎圆形,然后用肥大的花花来冲破荷叶的边缘,显得生机勃勃。陈洪绶创作《屈子行吟图》时,年方十九,正是明朝行将崩溃的时期。 copyright Artworld.cn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他的《归去来图》,写于明亡以后,时年已53岁,是规劝老友周亮工不要降清而作的。借晋陶渊明的形象来伸张正义。作品着力写其中的《解印》一段,并题词曰:“糊口而来,折腰而去,乱世之出处。”有人曾赞佩地说:“其旨微已。”含义根深很细,劝诫友人,用心良苦。他又曾为《西厢记》、《鸳鸯冢》两种戏曲剧本画过插图。在《西厢记·窥简》一幅中,精心描绘几扇屏风来衬托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所画《水浒叶子》以当时饮酒游戏的纸牌形式,歌颂绿林豪杰。所画人物生动,汪念祖《叶子前小引》中说“颊能生风,眉尖出火,一毫一发,凭意撰造,无不令观看为之骇目损心。”他对中国绘画,特别是版画,做了巨大贡献。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明代木板雕刻印刷比较发达,这是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有一系列化作品。像还有的“水浒叶子”著有《宝纶堂集》。 www.Artworld.cn
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于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如此高超的控笔能力,无疑只能以掌竖腕平执笔法为之方可。再有,书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顿挫”、“绞衄”、“呼应”等等笔法要略,在他的运笔过程中,似无一处有缺憾,只是他做了无痕迹罢了,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养至炉火纯青境界的具体体现。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绶作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最甜美适畅的享受。因此可以说,陈洪绶已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的“真义”,在这“真义”中,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出美感服务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陈洪绶一生秉性孤傲倔强,吞恨而终。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作品集。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陈洪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