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珍藏天地 > 艺术百家 >

吴冠中相关评论(5)

时间:2008-10-06 来源:互联网 作者:子牛    人浏览
世纪之交的中国画之争近两年来,美术界最热闹的话题是中国画笔墨价值之争。老画家吴冠中的惊人之语笔墨等于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较为平静的画坛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世纪之交美术界乃至文化界的一桩公案。 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是篇不足千字的短文,1992年发表于香港《明报周刊》。此文是吴冠中和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万青力在席间就笔墨问题争论后所写,万青力也随即写了一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无笔无墨等于零》。当

  世纪之交的中国画之争近两年来,美术界最热闹的话题是中国画笔墨价值之争。老画家吴冠中的惊人之语笔墨等于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较为平静的画坛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世纪之交美术界乃至文化界的一桩公案。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是篇不足千字的短文,1992年发表于香港《明报周刊》。此文是吴冠中和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万青力在席间就笔墨问题争论后所写,万青力也随即写了一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无笔无墨等于零》。当时两人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尽管中国文化报在1997年曾转发笔墨等于零一文,但回应者甚少。真正引起广泛注意的是1998年的油画风景画、中国山水画展览的学术讨论会上,老画家张仃发表《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对笔墨等于零论提出公开批评,于是形成张吴之争,由于两位老画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迅即引起反响,开始了广泛的论辩。美术界众多画家、理论家纷纷参与。关山月、潘洁兹、王琦、邵洛羊、姚有多、童中焘、王伯敏、周韶华、夏硕琦、张立辰、陈绶祥、郎绍君、翟墨、刘骁纯、洪惠镇、李松、冯远、孙克、赵绪成、刘曦林、何怀硕、冯健亲、赵力忠、任道斌、林木、江洲、陈传席、丁宁、梁江、李一等都就笔墨价值和中国画的发展发表了意见。有些画家和理论家虽然没有公开著文,但在诸多场合坦陈了自己的意见。从1999年初开始,中国美术界绝大部分媒体介入了论辩,《美术观察》、《美术》、《美术报》、《美苑》等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或转载或组织文章,将讨论推向高潮。随着争论的开展,内地相继举行了以笔墨论辩为主题的研讨会。笔墨价值之争不仅在香港、台湾引起反响,还波及海外华人文化圈。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20世纪对中国画笔墨价值有过几次争论,此次争论是历次争论中规模最大、发表文章最多的一次。就接受层面和影响而言,比60年代的兰亭论辩广泛,讨论的气氛也较为自由。

copyright Artworld.cn

  笔墨之争是围绕吴、张两位老画家的不同观点展开的,透过表面,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如何对待传统,中国画如何发展,是近年来中国画坛普遍思考的问题,许多人有话想说。因为笔墨不是小问题,笔墨既涉及到绘画史、批评史,又关连着当前的创作实践,所以引起了理论家和画家的广泛关注。

copyright Artworld.cn

  吴冠中将笔墨理解成绘画的技巧,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他本人感到当时的国画没有出路,觉得中国画领域到处是食古不化的陈词滥调,许多画家用固定的技法标准来套创作。他的主观意图是为了针砭他认为的时弊,以求创新,故以笔墨等于零的激烈言辞来敲警钟。进而他又提出反传统及对20世纪几位绘画大师的评价。

中国星翁艺苑

  张仃的文章较为平和,以守为攻,观点是: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笔精墨妙,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系,如果不想消亡,这条底线就必须守住。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支持或赞赏吴冠中观点的翟墨、周韶华等人不是直接赞成笔墨等于零,而是肯定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吴冠中对笔墨独尊的批判态度。翟墨认为说出笔墨等于零一语有胆识,没有偏激就没有突破,并且认为吴冠中讲的反传统是哲学上事物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扬弃嬗变更新的道理。周韶华认为吴冠中的观点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有懈可击,实质上是对定于一尊的价值标准的反驳。画家中一些受西方观念影响较多又对传统笔墨不满的青年画家也表示赞赏吴冠中的观点。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相比而言,不同意和反驳吴冠中观点的人和文章则更多,论述也较有力度。反驳者直指笔墨等于零的要害。关山月、潘洁兹、邵洛羊、张立辰、姚有多、童中焘等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以自己多年的体验阐述了笔墨的重要作用,认为否定了笔墨,就等于否定了中国画。与吴冠中对笔墨的理解相异的是,这些画家认为笔墨不仅仅是技巧问题,笔墨与心性、人格、文化素养紧密相连,是创作主体心性、人格、素养的表现。用童中焘的话说:笔墨是中国画的言语,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兼本末、包内外,认为笔墨等于零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江洲的《断线的风筝》一文指出吴冠中的彩墨画和美国画家波洛克的相似之处,又在《与吴冠中先生商榷》一文中针对吴冠中对几位大师的评价,批评了吴冠中言论的主观随意性,又指出吴冠中所说的发展传统与反掉传统在逻辑上是相悖的。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在诸多的反驳文章中,最有力、最充分的是郎绍君的长文《笔墨问题答客问--兼评笔墨等于零》。该文从争论的开端,大致过程和背景,笔墨讨论的基本前提,对当前中国画创作现状的估价,吴冠中反传统观点,笔墨有没有标准,中国画是否被西方同化,笔墨与吴冠中艺术评价,笔墨发展的历史经验诸方面逐一作了回答。针对吴冠中的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的解释,郎绍君反驳道:不存在'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古往今来的人们说'笔墨',指的都是具体画面中的笔墨,而不是孤立于画面之外的东西。郎绍君认为,笔墨等于零的要害是对传统笔墨和笔墨评价标准的否定,吴冠中对当前中国画创作现状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对中国画传统的否定是五四以来激进反传统主义的继续。郎绍君又从史学角度驳斥了吴冠中的几千年的美术史就是反传统和笔墨没有统一价值标准的说法,认为笔墨等于零固然是吴冠中个人的观点,也与新时期参照西方现代艺术改革中国画的实践分不开,表达了一部分人的思想现实。它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要不要以及怎样珍视民族艺术语言价值的问题。

中国星翁艺苑

  较为注重从学理上阐述观点的是陈绶祥,他指出:笔墨问题不能就笔墨而论笔墨,应从中国画发展的角度,从艺术规律上来看笔墨之争。陈绶祥认为,笔墨是中华文化中的艺术语言体系。这个体系大体经历了笔墨本身作为工具材料、笔墨自身能决定艺术风格、笔墨成为单独审美对象和造型语汇三个阶段。吴、张之争都是将笔墨作为基本法式来谈的。一个说学习不能没有这个底线,一个说创造不能恪守这个底线;一个从共性上关注,一个从个性上关注;一个针对大师,一个针对学习者。但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由于不是从中国画的文化本位来认识,因而有取消中国画的倾向。 华艺美术世界网

  这场论辩目前基本接近尾声。应该看到,争论的环境是宽松的,不像60年代的兰亭论辩受到政治的干扰。论辩者各言其说,可以说达到了百家争鸣。尽管笔墨等于零论逻辑混乱、不能自圆其说;守底线说也显得杞人忧天(当前中国画的主要任务是在包容中发展,不是防守),但由吴、张之争引发的笔墨论辩有助于人们对中国画问题的思考,而且从论辩的走向看,先是从笔墨价值之争开始,进而讨论中国画何去何从,因而整个论辩视野越来越宽,探讨也随之深入。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吴冠中相关评论(5)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郑板桥自叙及书画艺术欣赏

    绘画,是以单幅画的形式来表现的,是表达整个故事情节中最典型的凝固的瞬间,正如英国美学家莱辛所说:它不能像小说、戏剧影片那样,连续不断地向欣赏者讲述故事情节、表达...

  • 书画家孙中熙作品欣赏

    自序 孙中熙,男,广东省揭阳市榕城人,自幼得家严著名诗、书、画家十万山人(孙星阁)的教益,酷爱书画艺术。潜心钻研中国画,擅长山水、花卉、鱼虾、人物等。 ...

  • 十萬山人孫星閣生平藝事

    孫星閣,學名維垣,字先堅,號十萬山人,齋名揭嶺梅齋,1897年出生於廣東揭陽榕城。父親孫樹梅克繩父業,以傷科行世,醫術精湛;閒時雅好書畫,收藏了不少古今名家書畫...

  • 艺术家孙诚书画欣赏

    1946年,孙诚出生于广东揭阳市,原名孙忠诚,是著名诗、书、画大师十万山人孙星阁之子,家学渊源。孙诚自幼儿时就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浓厚的癖爱。...

  • 融聚百家之长 独创万山境界—记十万山人孙星阁

    梅岭春色图 游虾图 古邑揭阳,代有人才,尤有一批著名画家,光彩照人。享誉中外的十万山人孙星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孙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生于揭阳榕城镇,1...

  • 香港艺坛的隐者—十万山人孙星阁

    孙星阁很喜欢绘画山水,好游名山,自乐林泉,自谓有“千山癖”。并自负能为山灵传神,将十万大山收罗笔下,故以“十万山人”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