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艺术探索 >

重读潘玉良 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从未中断

时间:2011-02-14 来源:四川美术网 作者:网络    人浏览
解读潘玉良的中国画应该从她的白描谈起。大约在1937年,潘玉良开始尝试用毛笔进行人体写生。1937年6月,她出国前的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在南京华侨招待所举行,画展中陈列了陈独秀为


 



 

华艺美术世界网

    解读潘玉良的中国画应该从她的白描谈起。大约在1937年,潘玉良开始尝试用毛笔进行人体写生。1937年6月,她出国前的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在南京华侨招待所举行,画展中陈列了陈独秀为她题词的3幅白描作品(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陈独秀学贯中西,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敏锐地观察到潘玉良的白描是不同于传统的白描,除了绘画对象为西画中较常出现的人体外,潘玉良利用中国绘画线条中的粗细、顿挫变化,以西方绘画基础训练中的造型技巧和透视原理,用传统白描人体画的形式来表现人体,因而具有“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这种表现效果完全符合陈独秀“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的主张。

  “以东方精神指导西方技法”也是对她一生艺术追求的最准确评价。多年后,潘玉良正是以白描为基础展开了彩墨画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艺术成就。

中国星翁艺苑



  从现存的潘氏作品来看,她在1937年出国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油画创作上,只是在1937年左右开始“新白描”的尝试并获得了陈独秀等人的褒奖。

  尽管潘玉良多年生活在国外,但是她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不仅并未中断,反而成果更加显著。她在1950年以后开始大量创作彩墨画,到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熟。
中国星翁艺苑

   她的彩墨画主要是利用中国书法的线条勾勒对象(主要是人体)的外部轮廓,将用墨线的变化去把握对象形体和质感的手法成功地引进画面之中。在背景的处理上,她突破了传统文人画“布白”的理念,用交织重叠的短线组成肌理,加上擦染做出油画般的多层次的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去反映空间的虚实和光影,突显主体对象,增加画面层次的厚重感。她的作品喷射出神州的泥土芳香,表现出强烈的东方艺术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彩墨画风格,为中西艺术交融展示了新的成功的方向。

  潘玉良用中国的线描,结合西方画作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创造性地发展了白描技法。她以刚中见柔的精练线条,虚实相宜的准确造型和缓急得体的中国书法笔致,成功地表现了人体的柔美与坚实、力量与韵味,令人叹为观止。 copyright Artworld.cn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重读潘玉良 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从未中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黄公望《富春山图》考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经过几十年的辨伪,已经水落石出。黄宾虹、吴湖帆、饶宗颐、徐邦达为《无用师卷》清洗了两百多年的“冤案”,得以“昭雪”。让后人敬仰。乾隆皇帝“乱...

  • 中国历代名家画梅赏识

    有梅之记,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 至晋,有咏梅诗现,相陆凯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

  • 运笔纵横,寒梅风骨---十万山人书法之旅述评

    98岁的孙星阁先生 在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揭阳众多的书画家中,十万山人孙星阁先生(1897-1996)是奇特的一位。他的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家庭教养,他的百岁长寿,他的...

  • 纳兰性德与历代书画

    纳兰性德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常和一些擅长书画之道的知识分子相聚在通志堂的渌水亭,婆娑古人法书名画,或临摹,或题咏。通志堂是他的藏书室,绿水...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吴镇《竹谱卷跋》_0 吴镇《竹谱卷跋》_1 吴镇《竹谱卷跋》2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

  • 十万山人的题画艺术刍议

    题画,即在国画上题写诗文,亦称题款、题字、题识。题画艺术往往能看出一个画家的文学根柢深浅与否。 在画面上题诗或题字,作为西洋画,一般只在画面题上画家的名字。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