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艺术探索 >

美术概论:敦煌壁画一瞥

时间:2011-03-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人浏览
美术概论:敦煌壁画一瞥,作者:佚名

  我国古代自佛教传入以后,便出现了佛教题材的绘画。佛教画的形式除了画在绢帛上的卷轴形式而外,更大量的是画在寺庙、石窟墙壁上的壁画。保存到今天的几乎全是石窟壁画,而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敦煌千佛洞”)则是我国驰誉全球的佛教艺术宝库。那里地处沙漠,气候干燥,保存着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千年之间开凿的洞窟490余个,其中壁画总面积约有4.5万多平方米。若以一般人的高度把它们一一联接起来,长度可达30公里。不要说步行仔细观赏,就是乘坐汽车浮光掠影地扫一眼,至少也得一个小时。 华艺美术世界网

  每个洞窟就是一个庄严华丽的佛国净土,窟顶四壁全都布满了各种彩绘壁画装饰。壁画题材虽然大都出自佛经,但作者却是在中国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感受,适应广大群众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要求,经过再创造而成的。所以莫高窟的佛教洞窟壁画,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明显的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气息、时代风貌和民族特色。从而构成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在西北地区千年间的发展“编年史”,是研究我国绘画发展以及中外艺术交流的一套无比宝贵的标本。

copyright Artworld.cn

  莫高窟 北朝时期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很多,那一时期洞窟的彩绘装饰风格古朴,色彩浓重,某些人物的服饰、动态还多少带有古代印度、波斯的风韵。通常是窟顶画有各种“藻井”图案;四壁上部与窟顶相接处,画有姿态变化多端的美女型飞天、伎乐天;主要壁面是在土红的地色上布满小小的千体佛;四壁下部还画有奇形怪状的神王或装饰花纹。在千体佛中间,往往界出大块面积,画由佛、菩萨、罗汉群像组成的“说法图”或佛“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从数量上来说,“本生”、“佛传”故事画并不很多,但在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它们是那一历史时期绘画艺术成就趋于成熟的代表。 中国星翁艺苑

  所谓“本生”故事,就是佛教经典中把印度民间流传的种种舍己利他的善行故事,附会成释迦牟尼佛前生前世的事迹。这类本生故事画重要的有:《尸毗王割肉贸鸽》、《萨埵那王子舍身喂虎图》、《九色鹿王涉水救溺人》等。佛传故事画,一般是表现释迦牟尼一生中的一件事,如“初转法轮”、“降魔”、“涅槃”(逝世)等,后期也有采用长篇连环画形式表现的。此外还有不属“本生”、“佛传”的佛经故事画,如《得眼林》(又名“五百强人”)等。 华艺美术世界网

  《尸毗王割肉贸鸽图》 此图画一位名叫尸毗的国王,不惜刮掉自己全身的肌肉,而从饿鹰那里换取一只鸽子生命的故事。此画粗看是一方单幅画,细看不仅画在割肉,而且还画有鹰逐鸽、鸽求王庇护、最后王身肉割尽,举身坐于秤盘等情节。是连环画从单幅画母体中产生的初期形态。 华艺美术世界网

  《萨埵那王子舍身饲虎图》是画一个名叫萨埵那的王子,以自己的身肉,救活行将饿毙的一只母虎和七只幼虎的故事。也是在一个单幅画中以身饲虎为中心,展现故事前前后后的多个环节。虽然如果不熟悉故事内容,单看画面不免感到费解,但作者在设法创造一种能表现曲折故事的新的绘画体裁方面的探索精神,应该认为是非常可贵的。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九色鹿涉水救人》像 此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歌颂了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于激流之中,不求报答的九色鹿王,鞭答了那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溺水人。此画虽不像今天的连环画由多幅积成,但已不同于《尸毗王)和《萨埵那》那样的初期形态了,它的各个场面情节作长卷式联绵不断地横向展开,已是连环画相当成熟的形态了。更巧妙的是它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及壁画之可以一目尽收的特点,先自左向右画,然后再自右而画,向中间集中,形成感人肺腑的最高潮。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北朝的佛本生故事画的主题,大都是宣扬绝对慷慨地牺牲自己以满足凶恶、贪婪、不义的对象的需要,以至流于荒谬不近情理的地步。它们反映了在那战乱频繁、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空前严酷的年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群众,对现实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消极、悲观情绪;另一方面,人们对于那种慈悲善良、舍己为人精神的向往和赞扬,也是对暴虐、贪婪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间接地谴责与批判。

www.Artworld.cn

  如果说本生故事画使我们感受到的是那一时代人民群众的哀叹,那么《得眼林》故事画所曲折反映的,便是人民的武装反抗和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总之,似乎是以超世间名义出现的佛教绘画,实际上与人间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正是由于这一道理,同是一个佛教,同是取材于佛经的洞窟壁画,到了政治比较昌明、社会比较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康乐的中国封建社会盛期的唐代,一扫北朝本生故事画的压抑、悲观情绪,布满洞窟四壁的是幅面宏伟,场景热烈,色彩富丽,充溢欢快气氛的“佛经变相”,窟顶的变化万千的藻井图案,佛、菩萨塑像身后的背光,经变四周的边饰纹样,以及形形色色的供养人画像,共同构成了一个个豪华灿烂的“西方极乐世界”。 中国星翁艺苑

  佛经变相 所谓“佛经变相”,就是用绘画手段把佛经中文字描述的佛国乐土景象和各种故事,演变为可视的艺术形象,简称“经变”。根据某一经典而画,便名之为某一经的“变相”。如根据《阿弥陀经》画的叫《西方净土变相》,根据《药师经》画的叫《东方药师经变相》,根据《弥勒下生经》画的叫《弥勒经变相》,以此类推,还有《法华经变》、《报恩经变》、《维摩经变》等等。经变的中心部分都是由殿堂、楼阁、长廊、宝池、亭榭、曲桥、凉台、奇花异鸟构成的佛国净土;佛当中而坐,两旁分别坐或立着众多的菩萨、罗汉、圣众眷属;前景照例是一天女反弹琵琶而舞,或两个天女对舞,两边两排伎乐天女伴奏;上部还有诸方佛身驾祥云来赴盛会,飞天凌空翱翔,奏乐或者散花。环境壮丽而优雅,场面红火而宁静,气氛庄严而活跃,俨然一派当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可能想象出来的最为高尚、理想、美好、幸福的境界。广大的群像构图,多种形象的刻画,特别是极其规范而复杂的建筑结构的处理,都表现出唐代绘画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各种经变都有各自特有的种种组画、故事画分画在“净土”的两边,或插画在“净土”的四周。如《西方净土变》两边的《未生怨》和《十六观》,《东方 师变》周围的“十二大愿”、“九横死”,《法华变》周围的“观音三十三种化身”、“化城喻”、“ 草喻”,《报恩经变》周围的《善友太子》、《鹿母夫人》等,有很多非常动人的故事和情节表现。 copyright Artworld.cn

  供养人像 这是当时出钱开窟造像的世俗人物(主要是高官显贵)的画像。他们让画工把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像也画在佛像的旁边或洞口的两侧壁,并题上自己的官衔、爵位和姓名。有的高级地方官为炫耀自己权势声威,还把他的浩浩荡荡的出行仪仗队伍也画在洞窟的墙壁上。这些作品除了艺术价值外,对于考察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也是一个佐证。 华艺美术世界网

  唐代以后的五代、宋、元时期,也都在莫高窟留下了数量很多的壁画。对于敦煌艺术以及其他文物的研究,不仅在我国艺术界不断深入展开,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的研究课题,几十年来在国际上已形成一门内容非常丰富的“敦煌学”。 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美术概论:敦煌壁画一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黄公望《富春山图》考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经过几十年的辨伪,已经水落石出。黄宾虹、吴湖帆、饶宗颐、徐邦达为《无用师卷》清洗了两百多年的“冤案”,得以“昭雪”。让后人敬仰。乾隆皇帝“乱...

  • 中国历代名家画梅赏识

    有梅之记,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 至晋,有咏梅诗现,相陆凯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

  • 运笔纵横,寒梅风骨---十万山人书法之旅述评

    98岁的孙星阁先生 在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揭阳众多的书画家中,十万山人孙星阁先生(1897-1996)是奇特的一位。他的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家庭教养,他的百岁长寿,他的...

  • 纳兰性德与历代书画

    纳兰性德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常和一些擅长书画之道的知识分子相聚在通志堂的渌水亭,婆娑古人法书名画,或临摹,或题咏。通志堂是他的藏书室,绿水...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吴镇《竹谱卷跋》_0 吴镇《竹谱卷跋》_1 吴镇《竹谱卷跋》2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

  • 十万山人的题画艺术刍议

    题画,即在国画上题写诗文,亦称题款、题字、题识。题画艺术往往能看出一个画家的文学根柢深浅与否。 在画面上题诗或题字,作为西洋画,一般只在画面题上画家的名字。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