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帝驾崩,宝亲王弘历(图1)继位,改元乾隆(图2),在位长达64年(包括太上皇4年训政)。这64年间(1736~1799年),在康、雍两朝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效治理,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坚固基础之上,经济更加发展,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图3),皇权巩固,内帑富足,国力强大,达到了清代的极盛时期。当然,由于吏治腐败,贪官污吏损公肥私的问题进一步恶化,土地高度集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涌向城市,构成潜在的社会危机,最终酿成了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声势浩大,波及全国大部地区,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乾隆朝时国内各民族尚能友好相处,与朝廷保持着良好关系。康、雍两朝遗留下来的准部分裂活动的难题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彻底解决。接着又于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回部敌对分子大、小和卓木的叛乱。从此准部、回部归服,土地、牧场纳入清朝版图,边疆其他地区的隐患也彻底铲除,其经济、文化遂得到相应的发展。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长达60年的乾隆朝美术在太平盛世的大好形势下亦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当然,各美术专业发展提高的幅度并不一致,速度也不相同,但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乾隆二十至三十年代(1755>1775年)的20年间为其极盛期,此后便走向下坡路,皇家美术和民间美术随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粗制滥造或偷工减料的现象,艺术质量有所下降。 华艺美术世界网
www.Artworld.cn 上述美术中心至乾隆中期先后走向衰势,质量下降,产量也减少了。惟独玉器碾琢业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康、雍及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之前玉路杜绝,玉料进入内地主要靠私运,其数量甚少,严重地阻碍了清代前期玉业的正常发展。自乾隆二十五年西北战事结束,打通了玉路,和田玉通过玉贡和私运方源源不断地被运至内廷和京、津、苏、扬、宁、杭等玉器制造地,故玉业的盛期晚于其他各工艺行业大约20年。 中国星翁艺苑
藏族长期以来信奉佛教,形成了政教合一的西南边疆地方政权。到了清代,藏族信奉黄教,以达赖喇嘛为其最高的宗教领袖,同时他又掌握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种最高统治权力。藏传佛教的建筑、壁画、造像、唐卡、金属工艺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自从元代尊藏传佛教为国教、封巴思巴为国师以来,西藏归入元代版图,与朝廷关系十分密切。元代建梵像提举司,总管皇家佛教的造像和皇家美术等工作。明廷仍设藏经厂并造藏传佛教造像封赏乌斯藏王和法师。后金汗王引进藏传佛教,皇家建筑有着明显的西藏寺院建筑的影响。清代紫禁城内中正殿主管黄教造像事宜。乾隆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之外建庙弘扬佛法,称“外八庙”,其中最大的庙宇普陀宗乘庙是仿拉萨布达拉宫建造的;另一座较大的须弥福寿庙是仿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建造的。还有青海湟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五台山等地亦建有佛寺,兼取汉、藏的建筑艺术及其装饰手法。在西藏、内蒙古、青海和承德等地建造的寺庙往往采用营造法式中的庑殿顶、悬山顶上铺镀金铜瓦。紫禁城内建有雨华阁、佛日楼、梵华楼及多处佛堂,供奉黄教佛像、唐卡。帝后居住的建筑也都设有佛堂,供奉藏式或汉式的造像。可知西藏佛教美术对内廷及山西、内蒙古、青海等地佛教建筑及造像的影响是非常深广的。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www.Artworld.cn
清皇家非常重视丝织业的发展和提高,除了平日生活所用的绸缎之外,更力口注重典章礼仪用的朝服的锦、绫、绣、缂等丝织物。清廷颐和园耕织图主管内廷所用丝织品的织染等活计,另在苏州、江宁、杭州设织造衙门为皇家造办丝织品、刺绣、缂丝和地毯等活计。三织造衙门集中本地最好的丝和染料、最优秀的匠师、最先进的织机与工艺,遵照皇帝谕旨和典章制度,织造帝后、阿哥、公主、亲王、福晋等皇族所用之衣料。为了博取皇帝欢心,三织造监督无不用尽全身解数在材料、工艺、色彩上欲压倒竞争对手。这种三家竞争的局面有利于皇家丝织业的发展和提高。经康、雍二朝近80年的竞争,三织造丝织工艺基础、技术力量均十分雄厚牢固,织、绣、编、缂的技艺精湛,经验丰富,为乾隆朝内廷丝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固的物质基础,创造了优越的技术条件。至乾隆十年,三织造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如江宁织造织机600,机匠1780人:苏州织造织机663台,机匠1932人:杭州织造织机600台,机匠1800人。三家织造可谓势均力敌,但这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三织造技术上的真实对比。这一点乾隆帝是心中有数的,他调度发挥三织造的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完成钦派活计。如乾隆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首领张玉交红青实地四团龙褂面二件、红青芝麻地四团龙褂面一件,传旨:“着海望将纱褂拨回,传与安宁(按:苏州织造监督)知之,上用衣服地仗江宁做得好,嗣后宁绸、纱、缎俱在江宁织作,在苏州绣作。钦此。”在乾隆帝心目中,江宁所织宁绸、纱、缎等丝织物(即“衣服地仗”)滋密光亮,要胜过苏州所造者,而苏州的绣作则占有优势,故一件上用衣褂在江宁织造丝绸纱缎,在苏州刺绣,二地分工合作,扬长避短,共同完成这件钦派活计。 copyright Artworld.cn
乾隆帝非常喜爱缂丝,在宫内广泛使用。三织造都承担钦派缂丝活计,但制造缂丝的质量似以苏州织造为最佳。乾隆十六年五月,乾隆帝着苏州织造安宁用宁绸经纬照缂丝二色龙袍看样。安宁返苏后查得缂丝是以素生丝为经,熟线缂花纹地仗,其宁绸经纬俱熟丝,“缂丝之法,不能照缂”,也就是宁绸经纬不能成做缂丝。于是安宁挑选高手匠人用上奸缂丝经纬缂得鹅黄地小样一块、三蓝地小样一块,并备缂香色地两色金小样一块,其纹编缝处已将针线勾连,“甚觉粗糙,未敢呈览”,“将宁绸经纬不能成做缂丝缘由并来样三块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准此三样,各照样缂做龙袍一件。钦此。”>乾隆帝所以要安宁用宁绸经纬来做缂丝,是因其地仗好。但经实验不妥,便奏报乾隆帝,乾隆帝也只能尊重实验,仍以苏州传统的缂丝方法照此三样各缂做龙袍一件。可知缂丝确为苏州织造的优势工艺,江、杭二织造只能望其项背。苏州丝织贡品中有缂丝片、绣袍、花饰与海兽饰花缎、上用官用蟒缎以及地毯等工艺性、技术性含量较高的丝织物。 中国星翁艺苑 江宁织造除宁绸、纱、缎等高级衣料之外,最著名的还是云锦。乾隆朝江宁云锦多有仿古之作,但在色彩上有所增加,织法上更加精进,不宜作衣料,仍以垫套之料为主。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杭州织造也遵旨织造包括龙袍在内的钦派活计,从《清档》记载判断,杭州织造擅长宽幅或极长的绢供皇家画院使用,如院画《雪猎》高436厘米,宽348厘米,面积151728平方厘米,这种超长宽的大幅画绢出自杭州织造,可知杭州织造的平纹素织物工艺是其长处,也是苏、宁二织造所莫能为者。 华艺美术世界网 来源《收藏》2005年第12期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盛极而衰的乾隆朝美术(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