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清时代,几乎无画不强题款,已成为普通的习惯。但晚明至清初以来,渐多将画卷上的题字移到画幅中上边空地,不不再书写于后了。明代册子有的在本幅上仅写名款或钤印记;有的或在对页上再作书题,最后另外题跋二页,这种例子甚多。清中期以来,渐渐多在本幅上每页都题字,而对题和总跋消声匿迹,纵有复古的人,也是个别的。但有少数的画家,拙于书法及文辞,自愿放弃绘画所有权,不题姓名、不盖章。也有少数画家,因所作的画幅,觉得未能如愿,恐有妨碍画名不加题名或盖章,以逃避对画件的责任。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些无款画竟成为后人作伪的本钱。同时,到了明清以后,除了题写姓名、年、月以外,许多画家很喜欢题上作画的地点。如清初的石涛等几乎有大半的画幅都题有作画的地点,以记他云游无定的作画行踪。《天一阁石涛上人写景山水精品》第五款云: www.Artworld.cn 清湘苦瓜老人,入山采茶,写于敬亭(山名,在安徽宣城县北,高数百丈,千岩百壑,为近郭名胜,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云霁阁下。 汪研山《清湘老人题记》款云: 戊午冬同临高尚书手卷为巨幅,并题。清湘外心草堂,时十月二十四日泼墨。《中国名画集》第二十集道济山水款云: 时癸酉,客邗上(今江苏扬州)之吴山亭,喜雨作画,法张僧生物系繇《访友因》,是一快事,并题此句,不愧此纸数百年之物也。清湘石涛瞎尊者原济。 说明不论古今中外的画家作画,每不肯作广泛的应酬。在作画之前,当有他某种的必要,心里的规划,以及友朋交谊等关系,每作一幅,往往非常慎重。故对于作画的地点,作画的环境等,也须要有所记载,以备自己与各人的查考。 copyright Artworld.cn 中国星翁艺苑 以上所述,可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从题款的时间来说,唐、五代和北宋都未普遍。到南宋中叶以后,尤其到了元朝,我们可以断言,那时题款已很普遍了,并且成为画面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美的组成部分。第二,从数量上来比,宋代是无款多于有款,简单小款多于长题;元代正好和宋代相反,有款多于无款,长题多于小款。但在明代中期以前,也还有少数作品不落款,到清康熙以后,几乎无画不题,无书不写了。明清以来,甚而还有乱抄前人旧句来填补画中空白的,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www.Artworld.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