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之际,除在墓室墙壁刻饰石画像外,还特别注重对葬具——棺椁的装饰。 copyright Artworld.cn
考古发掘表明,当时有地位的死者的木质棺椁多是加彩绘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木棺出土时多已腐朽,所以保存至今的实例不多。北朝以来,出现了一批浮雕、线刻并加彩绘的石质棺椁,装饰华美且保存完好。这些石棺造型不一,或是传统的匣状,或是仿木构的房屋样,或是带围屏的床榻。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山西大同北魏(386—534)司马金龙墓的石棺床,以六块浅灰色细砂岩石组成。其中的一块下部雕出三个床足,床足上高浮雕托床力士,三足之间雕水波纹壸门,其上以缠枝忍冬纹作边和地,中央空间雕伎乐及龙、虎、凤凰、金翅鸟、人头鸟等形象。雕刻精细,线条流畅,造型亦较生动,人物造型特征与同时期云冈石窟人物雕刻近似。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在河南洛阳地区的北朝墓中,也有以石棺作为葬具的。据传过去在洛阳被盗掘出土的石棺不下十具,其中一些有精致的线雕画。现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一具,石棺两侧壁精雕孝子故事,每侧三组,每组由一至三个画面绘出故事情节,组与组之间隔以树木山石。其构图方式和人物风貌,明显受到南朝绘画风格影响。 中国星翁艺苑
中国星翁艺苑 隋虞弘墓石棺浮雕胡人骑射图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在北齐(550—577)和北周(557—581)的墓葬中,也发现有石棺线雕画和棺材石屏雕刻。北齐的石棺线雕画,在山东青州发现过,内容有乘马出行、牛车、驮载物品的骆驼等,还有向主人奉献宝物的画面。可惜墓葬早遭破坏,石棺已零散,无法收集完整。北周墓中的石屏雕刻,2000 年发现于陕西西安炕底寨村,墓主人名安伽,应为中亚“昭武九姓”中的安国人(隋唐间称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9个小国为“昭武九姓”),死于大象元年(579年)。墓室内安放的石棺床,围有由11块青石组成的石屏风,每扇石屏上都浮雕图像,作上下两栏,内容有出行、狩猎、宴饮、乐舞等,图像上贴金敷彩,出土时色彩仍极艳丽,是过去尚未发现过的北周艺术精品。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1999年,在山西太原还发现了一件仿木构殿堂形状的隋代石棺,棺内所葬死者是侨居中国的中亚“鱼国”人虞弘(目前学者还没考证出鱼国的具体地址),葬于隋开皇十二年(592 年)。石棺的形貌虽是模拟中国三开间歇山顶殿堂建筑样式,但棺壁内外浮雕的图象,从构图到人物体貌都呈现出浓郁的异域风采,特别是许多图像都具有波斯萨珊艺术特征。如正壁宴饮图中,男主人身着萨珊服饰;棺座上雕有两只人面神鸟夹侍的火坛,乃是波斯祆教的象征。该墓石棺浮雕图像上原敷彩色和贴金都保存完好,是罕见的隋代敷彩贴金石雕艺术精品。 华艺美术世界网
虞弘墓和安伽墓石棺椁,反映了北朝至隋中亚诸国人来中国居住、生活和祆教在中国流传的情况,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史料。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中国星翁艺苑 唐薛儆墓石椁线刻拈花仕女图 华艺美术世界网 壁画在唐代绘画创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包括著名画家吴道子在内的一大批画家,其主要创作活动就是在宫殿寺观中绘制壁画。据说在长安、洛阳两京的宫观中,仅吴道子绘制的壁画就多达300多处。但唐代的宫殿寺观早已圯毁无存,幸而当时绘制于地下墓室中的壁画有的还得以保存。虽然它们不是出自名家手笔,但都技艺娴熟,特别是都城长安附近皇室陵墓中的壁画,应是当时著名匠师所绘。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流行画风,成为今人了解唐代壁画的珍贵资料。 中国星翁艺苑
www.Artworld.cn
唐薛儆墓石椁线刻拈花仕女图 copyright Artworld.cn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侍女图 中国星翁艺苑 唐墓壁画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一批皇子、公主墓的壁画。这些墓包括唐中宗的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女儿永泰公主李仙蕙墓以及女皇武则天的第二子章怀太子李贤墓。特别是李重润墓,“ 号墓为陵”,是模拟皇帝陵寝而建,规格高于其余两座墓葬。这些墓室内的壁画,皆出自当时皇家画师之手,都很精细华美,但因是不同画师所绘,又呈现出不同风格。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线条粗放,用笔较简洁。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壁画则更为精细,用线缜密,门阙图采用界画手法,注重细部描绘,出行的仪仗行列场面盛大,很有气魄。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画技艺最高,众多的宫女像尤为引人注目,其衣纹线条舒畅流利,身姿优美,神态传神。 www.Artworld.cn 这些壁画描绘的重点有二:一是表示死者身分的仪仗等,一是表现宫内生活的男仆女侍。前一类气势恢宏,后一类生活色彩浓郁,人物形貌生动细腻,不论是单身像还是群像,都称得上是唐代肖像画中的精品。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在墓道两侧绘出的形体硕大的青龙和白虎图像,以及墓室穹顶上象征天空的星象图,也都具有时代风采。 华艺美术世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