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大型石雕常常是帝王和贵族陵寝外部的奢华陈设,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则是士绅阶层以上人士墓室内的美丽装饰。 中国星翁艺苑
copyright Artworld.cn
汉画像石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汉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 石刻的壁画”。它出现于西汉晚期,以后渐入创作高潮,一直持续整个东汉时期。这是由于当时王公贵族的家族势力日趋膨胀,出现了崇尚奢华厚葬的风气,只以笔墨绘彩画于墓中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因此出现了将雕刻引入绘画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更为细致讲究,作品也更宜长久保留。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www.Artworld.cn
汉画像石东方天神句芒,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墓出土。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汉画像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 copyright Artworld.cn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汉画像石的制作,是由具有特殊技能的石工(称为“师”)和画工(称为“画师”)共同完成的。其方法是:先由画工在打制好的石材(一般以扁平石材为多)平面上绘出线勾的图画底稿,然后由石工按画稿加以雕镂刻划。雕刻的技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阴线刻,这也是画像石最早使用的技法,只以单线刻出人或物的图像。二是减地浅雕,将人物车马等图像,依其外轮廓将周围的地方减去,使图像平面浮出,浮出的平面图像,常用阴线表示细部。减地的雕法有时平整细腻,有时粗糙,留有斜行凿刻纹地。三是浮雕,即浮出的图像不再是平面,而是凹凸有层次,产生浮雕效果。石工刻好后,再由画工施加彩绘。所以汉画像石表现的整体艺术效果,与其说是石刻,不如说更接近于绘画。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一般人对汉画像石的认识,多来自拓片(中国古代一种将碑石上的刻画拷贝到纸张上的方法),所以感觉到的只是黑与白两种颜色,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从山东苍山画像石墓发现的铭文中,可知当时人就将其称作“ 画” 而不叫雕刻。在今天的美术史研究中,关于画像石的分类,也有不同看法。有人因其制作材料是石头,基本技法是以利器雕刻而将其归入浮雕作品;有人认为它和浮雕的效果并不相同,而实际起着壁画的作用,遂视之为特殊的壁画。但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它现在的名称——画像石,还是比较准确而形象地反映了其自身的艺术特征。 www.Artworld.cn 汉画像石流行的地区主要有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西北一带,四川和云南北部也有发现,但这两个地区更盛行画像石棺和崖墓浮雕。 www.Artworld.cn 汉画像石表现的内容多围绕墓主人的日常起居、社会活动以及为其服务的生产活动展开。表现生活场面的有车骑出行、迎送谒拜、起居宴饮、乐舞百戏、楼阁宅院、庖厨近侍等;表现经济活动的有纺织、炼铁、酿酒等;表现原始崇拜题材的有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以及上古帝王伏羲等;表现神灵题材的有天上掌管诸天神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震慑四方的神灵等。这些石刻画像如同壁画般被装嵌在墓室壁上,生动地再现了墓内死者生前显赫的地位、奢华的生活和对仙人鬼神的崇拜,表达了他们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奢华生活和升天成仙的愿望。 华艺美术世界网 由于东汉以来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开始由儒家主导,汉画像石中还有大量表现儒家思想的经史故事,如周公辅成王(西周文王之子姬旦,辅佐其兄周武王灭商,及武王之子成王幼年登基,周公旦摄政,平息叛乱,创建礼仪典章制度,仁心惠行,尽心竭力辅佐少主)、二桃杀三士(战国时,齐国三勇士居功自傲,谋士晏子为齐景公设计,以两个桃子奖励三人中功劳最大的二人,导致三人因争功而死)、荆轲刺秦王(义士荆轲,为报答燕国亡国之君的知遇之恩,舍身冒死行刺秦始皇)等,以及大量孝子烈女故事。 华艺美术世界网
汉画像石的人物造型,绝大多数为侧面姿态,只有极少的人像是正面姿式,因此拓出的拓片常呈剪影状。其构图一般采取底线平视法,将表现的图像完全按视觉中的水平序列,不分纵深远近地横向排列在一道以底边为准的长条画面上。同时,常把整个石面分成上下若干栏,每栏的图像各成单元,主题各异,有的一石上下排列多达七栏。此外,也有的构图采取鸟瞰斜视法,将分布在纵深空间的大量图景集中反映在一幅画面中,一般是自底线起,将需画的内容逐渐向上方扩展,直至充满整幅画面,近景在下,远景在上,画中物像的上下关系实为远近关系。这种构图多用于表现高楼深院的建筑群和车马仪仗。 华艺美术世界网
华艺美术世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