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艺术探索 >

十万山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3)

时间:2013-04-12 来源: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欧俊勇    人浏览
3 诗与画通十万山人绘画理论的再阐释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美学的重要主张。书画同源之说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枯木竹石图》题中说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15] 黄宾虹也曾说: 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 。(《古画微》)这论述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相通之处。或曰:书(文字)与画本是异名而同体的事物。对于书画同

3  诗与画通——十万山人绘画理论的再阐释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美学的重要主张。“书画同源”之说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枯木竹石图》题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15]黄宾虹也曾说:“书画同源,贵在笔法,士夫隶体,有殊庸工。”(《古画微》)这论述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相通之处。或曰:“书(文字)与画本是异名而同体的事物。”对于“书画同源”的命题,刘石先生也做了精辟的解读:“诗与画属于不同却相邻的艺术门类,在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诗重寄性抒情,何尝不重状物存形;画重应物相形,何尝不重达心寓兴。写景抒情,图貌写气,体物写意,应目会心,诗与画形貌不同,而本质无殊。”[16]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很难想象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画。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正如王富生所说的:“学画必先学书,方知用笔,书画理法相通,笔法相近,书家重法度,画家重骨法,以书入面、画中有书,笔墨交融,情趣同生,书画造形点线连缘,诗书面印为一体,故而书画同源”。[17]由此可见“书画同源”论在中国美学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星翁艺苑



 

华艺美术世界网

十万山人孙星阁《春山细雨落梅图》-75X54.5 局部

十万山人孙星阁《春山细雨落梅图》-75X54.5cm 局部

十万山人孙星阁《春山细雨落梅图》-75X54.5

十万山人孙星阁《春山细雨落梅图》-75X54.5cm

 

copyright Artworld.cn


        在十万山人美学体系构建中,书、画、文、诗相通是其重点论述的内容。十万山人在《写画随笔》、《三衡三五语》中,在继承传统书画理论的基础上,对“诗与画通”的命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在笔者看来,十万山人对“书画同源”的理解更加受到道家美学观的影响,突破了传统对“诗画同源”仅在技法层面及文字起源考据的探索,因此显得更加厚重:

www.Artworld.cn

 

www.Artworld.cn

  • 诗境与画境,神感相通。[1]7
  • 中国书画,有玄学之素养,心性之宁一,集万物于太虚,纯自然于不老。……古学画必先学书、学文、学诗。以上失一,画匠也。[1]11
  • 文人艺事,凡成名作,具诗、书、画三绝打成一片。兼之者上也,独之者次也。书为画骨,诗为画神。[1]7
     

        十万山人将书、画、文、诗作为作为再现自然物象的要素,都统一在宇宙之中,“一切皆有性命……有笔有墨有形有性命而无声,统天下之气,合天下之德” [1]9,被赋予生命精神。这些情感化的艺术因素在十万山人看来,也是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上品的绘画作品必须是“诗、书、画”的完美交融,而缺一者,都被视作为次品。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十万山人对“书画同源”的理解,并不是像前代画家一样停留在技法层面的探索,而是追索“书画同源”存在的理论基础。十万山人溯源中国美术史,将书画作为一种再现自然的媒质,回归到代表古代哲学概念的太虚之中。这是十万山人对“书画同源”理论的突出贡献。在技法层面上,十万山人也很重视将书法的技巧引进到绘画中,以书法技法表现绘画技法,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论述: www.Artworld.cn

  • 古人画石以飞白,而不知画石籀篆。飞白得其神,籀篆得其骨。[1]9
  • 写山以篆,小如铁线,大若钢条,皆力也。[1]18
  • 写山水须欲笔墨相生,水分纵恣,若用皴用渲用染便俗,此法前人未见及此,后人不在笔墨运气做工夫,而在皴渲染求形似,误模糊于浑论,失山川之奇气矣。[1]16
  • 古人论谈,尽在笔墨,笔者:籀篆隶书是也;墨者,浓淡积泼破焦是也。笔工见骨,墨妙见神。神骨互用,造化空灵,别有境界。[1]17
  • 荆关论画,孙过庭论书,其近者也。[1]22

       这些以书写画的理论来源于十万山人对艺术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其对“引书入画”的核心在于骨力,即以书法的笔画与绘画的线条所蕴含的共同美学特质为基础,打通了书画之间的界限。 copyright Artworld.cn
        综上,本文从从十万山人的艺术构思、审美理想及其对“书画同源”的理论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其绘画美学思想。从其整体绘画美学思想来看,其绘画美学理论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绘画美学理论具有突出的贡献。
 

copyright Artworld.cn

参考文献:
[1]孙星阁.十万山人诗文集[M].揭阳:揭阳作家协会,星翁艺苑编,2005.
[2]张璪.文通论画[M]//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修订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9.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411.
[4]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197.
[5]徐光复.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6]邓椿.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13.
[7]叶燮.原诗[M].霍松林,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1.
[8]傅抱石.中国绘画史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2.
[10]黄休复著,于安澜编. 益州名画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3.
[11]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M]// 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204.

copyright Artworld.cn


[12]道济.石涛画语录[M].俞剑华,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38.
[13]恽向.道生论画山水[M]//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修订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769.
[14]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14.
[15]赵孟頫.松雪论画竹[M]//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修订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069.
[16]刘石.“诗画一律”的内涵[J].文学遗产,2008(6):128.
[17]王富生.书画同“源”吗?:我对“书画同源”和“书画异源”的异议[J].艺术探索,2001,(4):58.
收稿日期:2010-10-08
基金项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重点课题(JYCKZ0906)。
作者简介:欧俊勇(1981—),男,广东揭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及区域历史文化。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十万山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3)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十万山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

    在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揭阳众多的书画家中,十万山人孙星阁先生(1897-1996)是奇特的一位。本文从艺术构思、审美理想以及“诗书与画通”的艺术阐释三个方面对十万山...

  • 黄公望《富春山图》考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经过几十年的辨伪,已经水落石出。黄宾虹、吴湖帆、饶宗颐、徐邦达为《无用师卷》清洗了两百多年的“冤案”,得以“昭雪”。让后人敬仰。乾隆皇帝“乱...

  • 中国历代名家画梅赏识

    有梅之记,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 至晋,有咏梅诗现,相陆凯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

  • 运笔纵横,寒梅风骨---十万山人书法之旅述评

    98岁的孙星阁先生 在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揭阳众多的书画家中,十万山人孙星阁先生(1897-1996)是奇特的一位。他的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家庭教养,他的百岁长寿,他的...

  • 纳兰性德与历代书画

    纳兰性德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常和一些擅长书画之道的知识分子相聚在通志堂的渌水亭,婆娑古人法书名画,或临摹,或题咏。通志堂是他的藏书室,绿水...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吴镇《竹谱卷跋》_0 吴镇《竹谱卷跋》_1 吴镇《竹谱卷跋》2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