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荤图》 唐阎立本绘。立本为雍州万年人,显庆中任将作大臣,代工部尚书,后任右相,改中书令。他擅画人物、车马、台阁。此图为绢本,横幅,设色。描绘唐太宗端坐在宫女所抬的步荤上,接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派来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人物仪态生动,线条流利纯熟,色彩浓重鲜艳而又和谐沉着。卷后有宋人章直篆书题记,另有米带等人的观款。画幅上所铃历代印鉴中有纳兰性德的收藏印章。③此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 九、《地官出游图》 唐周肪绘。为京兆蓝田人,一作大梁人。相传年少时曾为酒肆雇工,经王维资助,学画十余年而艺成。擅绘肖像、人物、鬼神、花竹等。本幅为绢本,横幅,设色画。地官冕旎乘步荤,前后有男女力士导从。上有宋高宗赵构标题:“周bh地官出游”,铃双龙图印。后有鲜于枢等人题跋。收传印记中有“成德”、“楞伽真赏”、“楞伽”、“容若书画”、“成子容若”、“容若鉴藏”、“花间草堂”、“楞伽山人”诸印。《秘殿珠林续编》著录。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十、《墨竹图》 宋文同绘。同字与可,梓州人,皇裕进士,元丰初知湖州。以善画墨竹负盛名,据说他画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栗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郭若虚语)但流传下来的作品极少。纳兰性德收得此幅犹为珍爱,其题跋云:“京师苦无竹,得此幅挂壁,恍身在潇湘淇澳间也。王子酞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知言哉!” ![]() 文同《墨竹图》钱浚 元代画竹名家李衎(字息斋)在《息斋竹谱》中记道,他早年常听说苏轼、黄庭坚等人十分推崇文同画竹,很想一睹风采。最初在钱塘看到十余幅,总觉得并不起眼,暗暗思量苏黄等人的赞誉,大概缘于他们之间的交谊而已。不久他在朋友处终于见到了文同墨竹真迹,不禁概然,深憾自己闻见寡陋。惊叹文同墨竹“不异杲日升空”,在他看来没有比文同更能使他折服的了 。 借物抒情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文人心目中,梅花孤高、幽兰洁操、秋菊凌霜,不同的花卉均代表着特定的含意,这是长期以来画家和观者所相互默契的。以竹入画有称始于唐。竹的寓意是丰富的,北宋《宣和凾谱》认为“花之于牡丹、芍药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必见之幽闲”。同是宋代,李昉在他的《文苑英华》中称竹有“刚、柔、忠、义”四德,并解释道:“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凄凄翠阴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他对竹的看法是不同的是人格化了的竹。苏轼更在《墨君堂纪》中赞扬竹子“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俱”,没有什么比竹子更能象征文人的气节了。李衍更给竹增加了伦理色彩,他认为“竹之为物……散生者有长幼之序,丛生者有父子之亲”。在他们看来,竹既可以言志,更可以寄情的,说是画竹实即画人。 中国星翁艺苑 画墨竹始于文同。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如元代赵孟俯、李衍、柯九思、吴镇、倪瓒,明初王绂、夏昶等等均以文同为宗师,后人则以“湖州竹派”称之。竹也就与文人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画竹必须先爱竹,爱竹必先由观竹而起,观竹则必须亲自养竹,文同即是这样的。据说他在洋州时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观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认为“有成竹于胸中,则笔墨与物俱化”,只有通过观竹、爱竹,对竹的充分理解,执笔时才能不期而然地将胸中之竹纳入。广东省博物馆亦收藏有文同墨竹一轴,章法笔法与本幅基本相同,但幅面稍大,左下方并有“与可戏墨”四字款。或认为古人作画同一构图连画数幅也是常事。 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纳兰性德与历代书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