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艺术探索 >

毕加索绘画的不似之似

时间:2013-04-16 来源:美术报 作者:宋永进    人浏览
毕加索 照镜子的少女 1932年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

  

华艺美术世界网

    毕加索 照镜子的少女 1932年 华艺美术世界网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重要奠基人,20世纪杰出的绘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和艺术思想与他的许多传奇故事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并常常让许多艺术爱好者颇感费解。2011年10月17日,在庄严的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依托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背景,62件毕加索的绘画真迹,在中国艺术家几十年的仰慕和期盼中终于高调登场了!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其实,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代表性画家的毕加索与中国绘画应该不无关联。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尽管西方古典主义的写实性绘画与东方的写意性绘画相去甚远,但是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主义绘画与中国画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某种相近性。两者对于画面与客观对象的似与不似的思考和表达就可见一斑。在中国,明代沈颢主张作画要力求“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傅抱石把“不似之似”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黄宾虹认为:“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才是真画”。“似”指客观对象的真实,“不似”指画家心中的个人情意。画面的表达往往难以两全,然而绘画的奥妙却全在这两者之间。故齐白石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在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追求的是一种照相式的真实,印象主义油画追求的是一种光的真实。无论追求照相式的真实还是追求光的真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客观真实的描摹。但到了现代主义绘画,西方画家开始思考个人眼中的个性化真实,注重画面的表现性,画面形象开始越来越“不似”了。显然,这种“不似”已经超越了客观的真实,因而具备了一种新的美学意义。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中西绘画出现了对话的可能性。

copyright Artworld.cn

    毕加索与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早有结缘。 中国星翁艺苑

    1956年6月,近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曾拜访毕加索。毕加索二话不说,却搬来一捆东西给张大千看。张大千发现这些竟然全是毕加索临摹齐白石的画。毕加索十分敬佩齐白石,感叹说:“中国画师神奇!齐先生水墨画里的鱼儿,既没有上色,也没有描绘水,却使人看到了长河与遨游”,并反问:“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中国星翁艺苑

    据说,曾有中国人邀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风趣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www.Artworld.cn

    齐白石画的虾表面上看很真实,为“似”,但实质上齐白石追求的是心中之情与趣,反对客观写真,即求“不似”。因此,齐白石的绘画可以说是似之不似。毕加索画的人物表面上看比较抽象,为“不似”,但实质上毕加索是以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和方式,从变化着的客观存在中去提取画家所需要的某种东西,然后以独特的形式重新编织和创造,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真实,即求“似”。如创作于1932年初的作品《照镜子的少女》,画家从少女照镜子的各个代表性动作中概括提炼出某些精彩的局部,并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了符号化的变形和超越客观性的视觉建构,画面中一半正面的脸、一半侧面的脸,一半着衣的、一半裸露的,一半有形的、一半无形的,一半客观的、一半创造的……在二维的平面中表现出了四维的空间意象。他曾经说过:“我的艺术一点也不是抽象的,况且抽象艺术并不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存在,艺术总是现实的表现”。有一次,毕加索的朋友不解地问正在作画的毕加索:“你对着那个人认真地画了半天,怎么一点都不像啊。”毕加索笑着回答:“不急不急,再仔细看看,你会发觉对象开始越来越像我的作品了。”正如他所解释的:“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唤起人们的想象。”可见,毕加索的绘画应该是不似之似。无论似之不似抑或不似之似,都是画家心中的真实,而不是客观的真实。因此,毕加索和齐白石的画,表面上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难怪毕加索对齐白石心有灵犀,而且推崇备至。 copyright Artworld.cn

    此时此刻,在毕加索中国大展的现场,史论家、评论家、专业画家、业余画家以及各个层次的美术爱好者纷至沓来,面对毕加索绘画的不似之似,有的抑郁、有的欣喜,有的冷面以对、有的神情激昂,有的沉思、有的顿悟,有的瞠目结舌、有的豁然开朗……千种表情、万种思绪。或许,这正是毕加索艺术的魅力。 

中国星翁艺苑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毕加索绘画的不似之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十万山人绘画美学思想探析

    本文从艺术构思、审美理想以及“诗与画通”的艺术阐释三个方面对十万山人绘画美学思想进行探析。...

  • 黄公望《富春山图》考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经过几十年的辨伪,已经水落石出。黄宾虹、吴湖帆、饶宗颐、徐邦达为《无用师卷》清洗了两百多年的“冤案”,得以“昭雪”。让后人敬仰。乾隆皇帝“乱...

  • 中国历代名家画梅赏识

    有梅之记,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 至晋,有咏梅诗现,相陆凯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

  • 运笔纵横,寒梅风骨---十万山人书法之旅述评

    98岁的孙星阁先生 在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揭阳众多的书画家中,十万山人孙星阁先生(1897-1996)是奇特的一位。他的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家庭教养,他的百岁长寿,他的...

  • 纳兰性德与历代书画

    纳兰性德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常和一些擅长书画之道的知识分子相聚在通志堂的渌水亭,婆娑古人法书名画,或临摹,或题咏。通志堂是他的藏书室,绿水...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吴镇《竹谱卷跋》_0 吴镇《竹谱卷跋》_1 吴镇《竹谱卷跋》2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