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艺术探索 >

《历代名画记》评介(连载之四)

时间:2011-03-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人浏览
《历代名画记》评介(连载之四),作者:王跃年

四、山水之变 www.Artworld.cn

  的确,从某一个固定的视点,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种艺术题材和风格的完善,都会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当中,画出了一条明灭可见的线索。张彦远在《论画山水树石》篇里,并没有去具体论及有关山水树石的作画秘诀,而是在艺术史的意义上,为我们描绘了作为独立画种的山水画自魏晋至唐代的一个发展脉络。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山水在绘画中的表现,魏晋时就是艺术家探索的课题。晋顾恺之《论画》中载:“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历代名画记·卷五》)”(通过对原典的注目,我们可以发现,顾恺之在这里是把山水与人物、台榭等并列而论。我们能感觉到,顾恺之在根据自己的作画经验作出上述衡量时,指的是同一幅画当中的不同组成要素,而非绘画种类的区分。事实上,魏晋时期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人物、山水、台榭、树木及各种道具、车马、云气,甚至包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动物,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画卷,并具有故事因素,是一种流行的风尚。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北魏孝子棺线刻》以及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加以印证。

中国星翁艺苑

  然而,在一个艺术家的绘画生涯中,对某一部分绘画对象的偏爱,因而导致对某一题材的研究达到相当的深度,并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主题,而艺术家本人则成为其中的专门家,这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绘画种类的独立分科,最初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www.Artworld.cn

  从《历代名画记·卷五》收录的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顾恺之对山水画的基本构成因素的研究,已经有一个相当的深度。尽管这篇文献记载的是道教壁画当中对天师以及天师周围的道教人物的描绘。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显然,山水画便是在魏晋时期画家们的这一类专项探索之中悄然诞生的。 www.Artworld.cn

  如果查找一下张彦远记载的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便会注意到作为独立画种的山水画的出现的迹象:顾恺之画有《庐山会图》、《山水》;卫协画过《白画上林苑图》;戴逵画有《吴中溪山邑居图》。尽管由于古代中国特有的治乱交替,造成了书画作品的周期性大流散,这些作品已不复存在,但从作品的标题上,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山水画初起的指向。一个有意思的佐证是,五代和宋代的著名山水画家,如董源绘有《夏山图》,范宽画《溪山行旅图》,从这些作品的标题上,我们可以看到对魏晋时期画家命题习惯的沿袭。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比顾恺之稍晚一些的宗炳,《历代名画记》称他善于书画、喜爱游历名山大川,晚年把游历过的地方全都画在自家墙上,“坐卧向之”,即以后代山水画家常用的“卧游”,来表达自己的怡然自得之情。但宗炳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是他写出了一篇很像样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其中含有对山水画面中的高度的深远方面的探讨:“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宗炳之后,刘宋时期的王微又写出一篇山水画论《叙画》(见《历代名画记·卷六》);以山水画研究而言,这篇画论具有更成熟的美学价值。

copyright Artworld.cn

  由此可见,真正的山水画,由晋朝而兴起,至晋宋之际脱颖而出,艺术家已经开始把山水画当作独立的一个画种,加以认真的思考。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当然,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与唐末、五代以后的盛期山水画形式相比,距离还很遥远。张彦远对这个时期的山水画的作画特征,在《论画山水树石》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copyright Artworld.cn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钸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历代名画记·卷一》)。

华艺美术世界网

  显然,张彦远是亲眼见过晋宋以来的绘画真迹的。尽管这个时期绘有山水的作品现已基本不存,但历史似乎特意为我们留下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作为参照。这幅取材于曹植的才华名篇《洛神赋》的珍贵画卷,犹如图解般地证实了张彦远的描述:峰峦如同犀角梳篦,人物与山相比显得很大,树木的排列就像伸开的手臂,树冠好象是张开的五指。可见此时的艺术家眼中的山水,着重于意象的表现,而由此到达描绘真山真水的再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www.Artworld.cn

  接下来张彦远为我们论述了隋代展子虔以来绘画的一个变化,即在从事宫观楼台主题的创作基础上,逐步改变了树石的依附状态。我们今天能够见到展子虔的山水画,仅《游春图》一幅,额幅上有宋徽宗亲笔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的字样。关于此画的真伪问题向来有不同看法,然而根据唐代僧人彦宗的《后画录》载:展子虔“尤善楼宫……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由此可见展画中人物、楼阁与山川的比例已接近于实际的感受,北宋《宣和画谱》也说他描绘江山“远近之势尤功,故咫尺有千里之趣”。

www.Artworld.cn

  上述记载中的评语,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游春图》的风格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即使《游春图》不是展子虔的原作手笔,但至少也保留了展画的基本面貌,体现了隋代以至唐初艺术家在山水画空间观念上趋向再现艺术的倾向。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这种空间观念符合现实视觉感受的转换,突破了晋宋以来的“人大于山”、“列植……若伸臂布指”的概念化山水的窠臼,从而使艺术家可以更多地去面对自然山川,为盛唐山水画风的重要变革作好准备。
  张彦远把吴道子视作这一巨变的先驱,在《论画山水树石》篇中说:

中国星翁艺苑

  吴道玄者,天付颈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指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历代名画记·卷一》)。 华艺美术世界网

  这里,我们又看到张彦远对吴道子的极度推崇。吴道子才情很高,尤以佛道人物壁画最为知名,作画数量巨大。唐玄宗闻知他的才名后,召人宫中成为御用画家。他在京都兴善寺画佛像时,“长安市肆老幼土庶,竟至观者如堵”。他画佛像圣光环,不借助任何工具,一挥而就,以至于观者的惊叹之声“惊动坊邑”。⒄

华艺美术世界网

  吴道子极为早熟,20岁之前就颇有名气。不久,在韦嗣立幕下担任小吏,供职于四川双流。张彦远说他在那里“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历代名画记·卷九》可见吴道子的山水画,已经开始区别于当时流行的风尚;在后来的佛道壁画的艺术创作中,他继续把山水画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合贯通,“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张彦远的这一描述,昭示了吴道子的山水画,在时人眼中的逼真程度。也就是说,吴道子在山水方面的追求,是朝着真山真水方向努力的。唐代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中,有一段关于吴道子的记载,可帮助我们了解吴道子的作风:“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生。”吴道子回到长安后,唐玄宗问他画了些什么,吴道子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臣无粉本,并记在心。”随后遵命在大同殿墙壁上作画,吴道子仅用一天时间,便画成了“嘉陵江三百余里”风光,可见作画速度之快。 www.Artworld.cn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还提到,吴道子在大同殿作画之时,李思训也受命在同一地点作画。李思训画得比较慢,用了好几个月时间才完成,所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这段记载,后代画史也有沿袭记载。令人费解的是,这一记载与事实出入过大,因为李思训此时已去世二十多年,根本无法与吴道子同殿作画了。⒅朱景玄的一时大意,给艺术史开了一个大玩笑。

中国星翁艺苑

  这一年代上的差异,引出一个疑问:李思训(公元651-718年)比吴道子(公元685-758年)年长34岁,而去世也比吴早40年左右。在两人的画作风格上,李思训以金碧山水名世,与吴道子的“疏”体也大相径庭,那么,张彦远声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是否也是一个记载错误?
  我们不用很快便下结论。在此之间,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有必要解答——张彦远所说的“山水之变”的“变”,到底指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归囿于风格演变的话,就会走进一个死胡同。因为吴和二李在画作风格上的差异之大,既不能说是“始于吴”,也不能说是“成于二李”,那样,我们就无事可做了。 中国星翁艺苑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吴道子以前,隋至唐初的山水画特征。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展子虔在山水画方面已经改变了魏晋以来“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况,画面各部分的比例已接近于实际视觉感受,但是在具体的树石山川的表达上,依然带有过去的痕迹。张彦远在《论画山水树石》篇中,对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特征也有评说: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宛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历代名画记·卷一》)。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吴道子改变了这种状况。尽管在《论画山水树石》篇中,张彦远没有作详细的阐述,我们还是在其他篇章里对吴道子的评语之中找到了端倪。 copyright Artworld.cn

  其一,吴道子的山水之变,是对真山真水的“写貌”,即写生。他第一次去四川,便是在双流表达当地的蜀道山水,从而“始创山水之体”,注重的就是研究自然山川形貌。他第二次去四川,是奉命前去“写生”。可见吴道子的山水画是在写生基础之上创作而成的,这就必然使他的“山水之体”有别于前人。而据张彦远说吴道子山水画中的怪石“若可扪酌”——似乎可以用手去摸,这显然也是在对自然进行实际研究而得出的真实表现,与隋以来的“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有着本质的不同。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其二,吴道子作画一改过去拘谨细线勾勒,代之以富于情绪化的奔放运笔,并且特别注意气韵的表达。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说: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观吴道玄之迹……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壁墙(《历代名画记·卷一》)。
 
  苏东坡见过吴道子的画之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⒆ www.Artworld.cn

  还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能够证明:用笔气势奔放而自由,随心所欲,富于活力,是吴道子作画的一个鲜明特色。它预示了艺术家在精神上的解放。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无庸置疑,就上述两点而言,即使在山水画发展的整个脉络中,吴道子的山水之“变”,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革命性的转变。所以,张彦远明确地指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是不奇怪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李思训出生于李唐宗室。《唐朝名画录》称他为“国朝山水第一”。明代董其昌倡绘画“南北宗”论,并推李思训为“北宗”之首,人称“大李将军”。⒇从李思训的山水画特征来看,是魏晋以来,展子虔所承继的一路风格的发展。《式古堂书画汇考》称李思训的作品:“清巧细密,妙入毫芒……唐人去晋未远,犹有顾陆遗风……”

中国星翁艺苑

  所以尽管李思训成名很早,但在山水画的发展上跨的步伐并不大,然而作为时代潮流中的艺术家,在面临魏晋以来第一个巨大变革的冲击之时,是无法回避这股革新之风的吹拂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吴道子首次入川“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而成名,是在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这时距李思训弃笔辞世(公元718年)尚有10年的时期;面对声誉鹊起的吴道子所创的山水之体,李思训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的艺术价值取向,但毕竟大李将军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去作出重大反应。所以张彦远并没有说“山水之变”成于李思训,而是说“成于二李”。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二李”的另一位艺术家——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小李将军不是将军,“俗因其父呼之”(《历代名画记·卷九》)。李昭道生卒年已无法考证,其艺术活动可见于开元、天宝年间,所以应该与吴道子有较多的平行活动期。《历代名画记·卷九》载: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可见李昭道在山水画创作之中,比其父更为注重气势的精妙。虽然作画依然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但用笔不再拘泥于细线勾勒,在有些作品中,“落笔甚粗,但秀劲”。(21)可见李昭道已经有所改变李思训的作风。 华艺美术世界网

  吴道子虽然始创山水之体,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道佛人物的创作上。尽管他改变了山水画的艺术标准和价值取向,但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完善它。吴道子一日之内作“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速度虽快,却仅仅是以简略酣畅的笔法,表达了一种视觉感受,所以后人荆浩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22) 华艺美术世界网

  然而李思训父子,终身都以山水画为研究课题,“世上言山水者,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历代名画记·卷九》)。二李以“金碧辉映”为特征的设色山水,一直是唐代山水画的主流。在吴道子艺术取向冲击下而作出的相应反映,也波及了后代。李氏父子门下弟子众多,源远流长。宋《宣和画谱》山水门部分,“二李”居于首席,正如《宣和画谱》论及的那样:“今人所画着色山水,往往多宗之。”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不言而喻,张彦远关于“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论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卓越的艺术史家的敏锐和高瞻远瞩。 中国星翁艺苑

  在这样确定了魏晋至唐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之后,张彦远又从艺术家的特长以及作品的风格感受的角度,剖析了唐时其他的山水画家: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通能用紫毫秃锋,以掌模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历代名画记·卷一》)。

www.Artworld.cn

  韦偃、张通二人都是擅名于一时的画家。韦偃虽以画马名世,其实“松石更佳”(《历代名画记·卷十》)。张通画松石得益于韦偃,但成就远远超过了韦偃。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张彦远表现出对绘画风格差异的浓厚兴趣。在《论画山水树石》篇中提到:

中国星翁艺苑

  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历代名画记·卷一》)。
 
  这段话简洁地描述了唐代其他画家的不同风格,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代山水画在二李之后的多样性。另有一些文字表明,风格的多样性来自于许多画家的共同努力,上述的几位画家是他们的代表,“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历代名画记·卷一》)。 华艺美术世界网

  有一位山水画家值得我们专门提及,因为他在后世艺术家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他在唐代的名声。这位画家便是作画风格“重深”的王右丞——王维。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王维,字摩诘。《历代名画记·卷十》说他“工画山水,体涉今古”。事实上,王维作画有两种风格,一种为受益于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风,另一种风格走的则是吴道子的路子。张彦远记述王维在“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历代名画记·卷十》)。但是有意义的是,王维并没有停留在吴道子的成就上,而是在发展一种新的风格。张彦远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唐朝名画录》记载:“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中国星翁艺苑

  有一些文献有助于我们了解王维山水的新风格。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在评价董源的时候说:“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张彦远也称王维山水为“破墨”山水,可见王维的新风貌是以水墨见长的。如果把这些记载与王维的《雪溪图》加以印证,我们可以发现,吴道子式的磊落用笔已经淡化,代之以一种更具柔性的“劲爽”用笔,加上不同层次的水墨渲染的显著特点,传达出与吴道子及“二李”迥然不同的恬淡境界。 www.Artworld.cn

   但是王维的这种山水新风,在《历代名画记》中没有被认真地讨论。或者在注重用笔和气势的史论家看来,强调水墨渲染而淡化用笔,不是一个好主意。在张彦远说王维用笔如何如何的时候,隐含他对这种新风格的不以为然。 华艺美术世界网

  王维水墨画风中富含禅意的自然单纯性,影响了五代以来的中国画山水的主流。到北宋时期,王维在艺术界的地位与吴道子掉了个个儿。苏轼在《题王维吴道子画》中,把王维抬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吴生虽妙绝,尤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当然,王维艺术地位的上升,主要由于王维平淡的画风,以及作品中透出的禅境的精思和诗画孪生的美妙境界,吻合了五代以来崛起的文人画家的口味。然而王维与吴道子的角色转换,标志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转换。同样处于时代潮流中的艺术历史学家,也必定会受到时代风尚的左右。张彦远也无法摆脱这种影响。 华艺美术世界网

  注释: copyright Artworld.cn

  (17)参见宋·佚名撰:《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18)参见《旧唐书·卷六十》。李思训卒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
  (19)苏轼:《凤翔八观》。
  (2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1)《詹东园玄览编·卷三》。
  (2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

copyright Artworld.cn

    原载《书画艺术》2004年第03期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历代名画记》评介(连载之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黄公望《富春山图》考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经过几十年的辨伪,已经水落石出。黄宾虹、吴湖帆、饶宗颐、徐邦达为《无用师卷》清洗了两百多年的“冤案”,得以“昭雪”。让后人敬仰。乾隆皇帝“乱...

  • 中国历代名家画梅赏识

    有梅之记,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 至晋,有咏梅诗现,相陆凯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

  • 运笔纵横,寒梅风骨---十万山人书法之旅述评

    98岁的孙星阁先生 在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揭阳众多的书画家中,十万山人孙星阁先生(1897-1996)是奇特的一位。他的良好的家庭出身和家庭教养,他的百岁长寿,他的...

  • 纳兰性德与历代书画

    纳兰性德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他常和一些擅长书画之道的知识分子相聚在通志堂的渌水亭,婆娑古人法书名画,或临摹,或题咏。通志堂是他的藏书室,绿水...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吴镇《竹谱卷跋》_0 吴镇《竹谱卷跋》_1 吴镇《竹谱卷跋》2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

  • 十万山人的题画艺术刍议

    题画,即在国画上题写诗文,亦称题款、题字、题识。题画艺术往往能看出一个画家的文学根柢深浅与否。 在画面上题诗或题字,作为西洋画,一般只在画面题上画家的名字。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