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片流传的范围相当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它们的水平虽说有高有低,但都是模仿别人的,缺乏创造性,笔法也虚弱无力,所以这一类的假画是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 李志超先生对苏州片子有个评价,他在《古旧字画鉴别法》一文中说: 苏州片子有很好的,清朝的收藏家,有的误认为是宋画,用上自己的收藏印并刻在书上,后人发现后认为笑话。其实这并不是笑话,这说明画苏州片子的人的确有不少高手,因为他们也是一辈子画画,怎么就不及前人呢。不过时代风格不同就是了。我们鉴别时应注意是否苏州片子,如确是苏州片子,画的又很好,技法有可吸取处,虽然是假画却不失为好画。笔者喜欢青绿山水,但在用青绿方面总搞不好,后来特意买了一幅苏州片形为作的赵伯驹青绿山水,仔细研究后,发现用青绿色时,极匀极薄而又厚的感觉,又发现它薄的方法就是调色时所用胶水的浓度要合适,使胶水的浓度刚刚贴着在绢上,刚刚盖住底色就够了。要是调的颜色很浓厚,画时和用石灰抹墙似的,就觉得庸俗不堪,这点是我从苏州片子上体会出来的。当然这样好的作品在苏州片子中是少数(见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论集》第一集)。 copyright Artworld.cn 近代苏州片子还有人专写王文治一人的字体,其他人的字体不写。这个作伪人由于掌握了王文治用笔的方法和特点,信手写来,即也有几分相似。有些人自己准备旧纸旧绢,专请此人写王文治的字,流传于世的有旧绫本、花绢本和各种纸本的大字横额和大幅、小幅字条、字对、字卷、字册等,都未经过装裱。 2?河南造 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河南开封地区有人专做假的唐宋元名家书法,不造画。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鲜于枢等。也造文天祥、岳飞、包拯、朱熹等名臣武将的字,可以说唐宋元的书法名家应有尽有。这种假书法作品,被人称作“河南造”或“开封造”。多手卷,也有挂屏。 河南造有显著的地方特点,做假的水平和技巧都很低。所用的材料有以下几种:宋代苏轼行书《仙人篇》卷(故宫博物院旧藏)、宋代邵雍行书屏四条、唐代颜真卿大字楷书屏八条均为河南特产的棉纸;宋代黄庭坚《此君轩诗》卷、米芾行书《玩月诗》卷(均为故宫博物院藏)粉笺纸操后染色,然后才写上字,以后又加染了一层颜色;宋代朱熹行书卷(故宫博物院旧藏)是用有蜡光的纸,先写上字以后再加颜色,然后再行揉折,因而纸面和墨迹上都有较白的伤痕;元代鲜于枢草书卷(故宫博物院旧藏)为细绢本,是先染颜色后才写字的。另外还有粗绢本的假书卷。 中国星翁艺苑 不论从墨色、印章或质地等各个方面看,河南造都表现出地域性造假的特点,因此只要有一般鉴定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 3.湖南造 大约从清代康熙起至道光时期在湖南长沙伪造了一批书画,名头多是明末清初的所谓“节烈名人”,或不常见的冷名书画家,如杨继盛、杨涟、周顺昌、史可法等,很少有著名的书画家。从装潢形式来说,画幅、画条、字对等都有。湖南造的质地特殊,既不用纸,也不用绢,大多数是绫本,少数是缎本,画面结构疏疏落落,无甚功力。湖南道做假的方法如下:将伪造的书画染色后,用水大力洗刷,绫和缎表面的亮光被洗去了,看起来就显得灰暗、陈旧、焦黄。正因为如此,这种做假比较容易辨别出来。 4.广东造 晚清至近代,广东造以绢本重设色人物为主,也有少数山水花卉,大都是以宋徽宗瘦金体标题写在本幅上,如唐张萱、周昉,或尉迟甲僧、尉迟乙僧、吴道子某某图等。人物画大都是二尺多宽、四尺多长的绢本大幅。四周绫圈,也分天地头,仿佛是镜心的样子,让人感觉似乎是从墙壁揭下来的。题材内容有仕女,武土、佛像等。尤其是佛像画设色非常浓艳。由于胶矾太重,画绢背面为白色,正面的墨迹一点也没透过去,绢丝也变得毫无骨力,用水一碰就往下掉末。从表面上看,确实很旧。那些鉴定经验不足的人,常常会受骗上当。 www.Artworld.cn 5北京后门造 后门造指的是清代北京地安门(俗称后门)一带伪造的假画,以清代“臣字款”画为主,即清代宫廷如意馆书画家以及清代某些官僚,在他们为皇帝创作或临摹的书画作品上边均写有“臣”字,一般人称之为“臣字款”书画。题材内容多样,有山水人物、树木花卉、鞍马走兽等,并有伪造的清宫各种收藏印——乾隆五玺、八玺、十三玺等,以及伪造乾隆皇帝和各大臣题跋。后门造用特制的材料装裱,形式上同一般书画的装潢也有所不同,外观极为富丽堂皇,画法很少变化,拘板俗气。后门造最为著名的是郎世宁的大手卷。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十五(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