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00前的正史《后汉书》上就有关于富春山的记述,《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传》“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可知早在1500年前富春山已经是一个地名或地域了。 清·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更为详实:“富春山,县西三十里人号严陵山,前临大江,汉严子陵钓处,人号严陵濑,有东西二钓台,各高数百丈,西征记:自桐君山而西,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三江之水并流于岩下,惊波间驰,秀壁双峙,上有子陵钓台,孤峰特起,耸立千仞,下有泉,陆羽品为第十九泉。其与钓台相对者曰:“白云源”,一名“白茨源”,重岩敞天,林麓茂盛,居民采薪为炭,供数州蒸炊之用,有芦茨溪,北流合大江,唐方干隐于此。” 华艺美术世界网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富春山的大致范围: “自桐君山而西,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三江并流于岩下”。查桐庐县志可知“两蛇”应是“龙门山脉”和“昱岺脉”。龙门山脉主峰“观音尖”海跋1246.5米,为桐庐县富春山最高山峰。而“昱岺脉”的主峰在桐庐县与临安交界处的“上仙姑尖”海跋1007米。在二组山脉之间有被李四光称作“桐庐冲积扇”的“富春江河谷平原”。河谷之间有新安江、兰溪江合并而流的富春江和分水江“并流于岩下”,在富春山中心部位有严子陵钓台孤峰持起,耸立千仞。这就是富春山大致的范围。在这范围之内,有千米以上的大山,有富春江、分水江水资源充沛的大江,有壁立千仞的钓台,有“小三峡”之称的七里濑;有称“瑶琳仙境”的溶洞;有著名的桐庐冲积扇和冲积扇上的沙渚风光。以及在富春山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人文资源。 这么多的奇特的地理、地貌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地理资源,确是天下稀有的。所以历来的文人雅士对富春山称颂不绝。苏东坡:“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陆放翁:“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元代李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历代以来溢美之词如此之多原因正在此吧! 华艺美术世界网 除了在史书方志等文献资料中有许多关于富春山的记述,在历代诗词歌赋中更有大量的描述,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公元1600多年前南北朝到20世纪初的清末,有1003名诗人留下2000多首描写富春山水的诗词。下面摘录部分有关富春山的诗文作品,来说明富春山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 1、南朝晋谢灵运(385—433)有诗《富春渚》、《七里濑》; 2、南朝梁沈约(441—513)有诗《严陵濑》; 3、唐·李白(701—762)有诗《严子陵》其中有句“长揖万乘君,怀归富春山”; 4、唐·孟郊(751—814)有诗《送无怀道土游富春山》 5、宋·朱熹(1130—1200)有词; 《水调歌头·富春山》;有句“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6、元·趙孟頫有诗《过严陵钓台》其中有句“富春山下有客星”。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7、元萨都刺有诗《再泊钓台次鲜于伯机韵》有句“富春山下桐江渡,今古舟车南北路”; 8、元·周权有词《满江红?登富春山》 9、元·贡师泰《登富春山》其中有句“惭愧白头奔走客,题诗也到富春山” 10、元·李桓有诗《富春舟中二首》有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前征幽意惬,严濑水潺湲”; (元以后暂不录)通过以上的摘录,可见富春山是当时诗人经常用作题材来创作的地方。元代夏文彦《图画宝鉴》记载“公望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性颇豪放,袖携纸笔,凡过景物辄即模记”。黄公望是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携带纸笔写生模记的画家,通过写生模记,收集素材,以富春山为题材进行创作,创作出《富春山图卷》等等作品,是顺理成章的事,合乎情理的事。 copyright Artworld.cn 那么黄公望与富春山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笔者将进一步阐述。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黄公望《富春山图》考辨(3) |